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41.
白马藏族妇女的头饰和胸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头饰中的圆形“鱼骨牌”,无论形状、大小、色彩、质地还是佩戴部位,都体现了对史前时期玉璧、骨璧或蚌璧的继承性;其胸饰的方形鱼骨牌,从质地、佩戴部位来看,应来源于史前时期的玉璜.鱼骨牌吉祥、圣洁的精神含义与玉璜、玉璧、骨璧或蚌璧通天、通灵的寓意是十分接近的,同时也包含了鱼图腾崇拜的某些因素.白马藏族鱼骨牌饰品的产生和形成,也与三苗部族的迁徙密切相关,是民族迁徙、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图像符号.  相似文献   
42.
湖北荆州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一枚法律文书残简记录了四个地名。四个地名均在陇西郡西部边塞,而且按照交通路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表明残简载录的法律条文可能与边塞管理或交通路线有关。依照残简四个地名的顺序,结合《后汉书·西羌传》,可以判定秦汉氐道在今甘肃省宕昌县城附近。秦汉氐道方位的落实,可知汉代曾将今宕昌县、礼县境内的清水江对应为《禹贡》漾水,将今岷峨山北段对应为《禹贡》嶓冢山。汉代另外存在把今天水市齐寿山对应为嶓冢山的意见。这种分歧可能展现了不同流派儒生对《禹贡》地名理解的差异。魏晋以后,为配合今齐寿山为《禹贡》嶓冢山,又出现了将今永宁河对应为《禹贡》漾水的意见。时至北魏,又把嶓冢山安放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把漾水对应为今大安河。漾水、嶓冢山观念的不断转移,与历代对汉水源头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徐晨 《民族学刊》2022,13(3):130-136, 152
氐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有特定的居住地及风俗习惯。文章在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碑刻资料对北朝时期关中氐族的分布与融合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氐族在关中的迁徙与分布状况,指出了这一时期关中的氐族已遍布关中雍、岐、华三州。尤以雍州地区氐族分布广泛,且活动频繁。除传统聚居地京兆郡的长安、蓝田外,还扩散到了今咸阳的三原、礼泉、彬县、永寿、泾阳、淳化、兴平;铜川的耀州、宜君;渭南的富平等地;岐州氐族分布在传统的美阳、雍、汧、隃麋一带;华州氐族则分布在氐、羌聚居地李润堡附近及今华县地区。并揭示出了氐族在与其他民族杂居、通婚和自由迁徙过程中,原有的风俗习惯有了改变,进而融入到了由多民族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