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从国民议会议员,到法国总理、保卫共和联盟主席、巴黎市长,再到共和国总统,他大半生纵横捭阖于政坛,一路征程,交织着激进主义和戴高乐主义价值观。“在他身上,当一切似乎结束时,一切在重新开始”,法国传记作家吉埃斯贝尔如此刻画希拉克的人生轨迹.“他会根据客观条件,来进行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人类社会生态、媒体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变动促进了激进主义的流行。以此为背景,新媒体艺术中出现了激进主义倾向,其特点是反体制、反控制、反时尚。目前,对激进主义理念、角色、策略的研究正成为新媒体艺术理论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王桂妹 《学术交流》2004,(3):150-156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化"为惟一路径,从而造成文学现代性的缺失、启蒙。作为20世纪现代性的核心话语,赋予文学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因其对艺术与历史所做同构性理解而斫伤了审美,并因其对文学的工具化要求而使文学的独立价值难以呈现。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的文学”观,其实是周作人和茅盾所代表的两种观念所共同建立起来的二维世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思潮即自由、激进、保守文学思潮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之内来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5.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5,(3):105-107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制导性力量,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思想启蒙及其文学革命以对传统的激烈批判显示了自身巨大的历史价值,但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持的一元文化认知模式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五四继承史和研究史中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由这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价值建构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理论局限。本文力图检视某些理论建构所显露的历史性逻辑缺口,在既继承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又要走出五四文化认知模式的基础上重新理解五四。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关注问题,与此对应的是在学术界、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思想、观点的探讨、争鸣。回顾不同时代人们所言所思,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中国社会行进道路的指向,人们思想嬗变的曲线。自本期始,本刊设【思想备忘录】一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注、争论的问题予以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鲁迅与时代关系的几个特点,指出鲁迅是在个体生命与世界的深层的和形而上的把握的张力中确立他与历史与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的。他的文化姿态始终指向我们民族的现代化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正如文化激进主义一样,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左右激进主义思潮开始泛起。基于当前社会转型和改革困境,萧功秦主张超越左右激进思潮,以中道理性重启改:掌议程,从经验与试错中渐进走向民主与现代化。在他看来,中道理性不仅可以指导经济改革,还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展开。总的来说,萧功秦关于改革的言论,对于执政当局精确地筹划后续改革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西方不同,在近代中国,除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制度方面,前者主张全面改革甚至革命,后者主张维持现状或少许改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思想文化方面,前者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后者主张认同、维护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往往是历史的,而非逻辑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如此的因果关系.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上可能是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反之亦然.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时应坚持如下几个方法或原则: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原则;二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或原则;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