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重点读解柏拉图《会饮》中第俄提玛的最高爱欲秘传,试图追索施特劳斯反省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历程。近代政治哲人马基雅维利抛弃了哲人的最高的爱欲教诲,认为人之中的最高乃是现世功业,是对不朽荣耀的爱。这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古今断裂,呈现了事关哲人品质的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22.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性关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亦如此。尤其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中,男性作家与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这些议题多以两性对立冲突的立场为出发点,而实际上,文学艺术中男性与女性作为人类生存的主体应该存在和谐美好的一面。在男性主权社会,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体现的生理、精神方面的融通更能体现这一和谐特质。  相似文献   
23.
“艺术色情学”强调艺术的形式和对艺术的感受力,是向人们逐渐散失的艺术感受力的厉声呼唤。艺术色情学与追求“审美解放”的马尔库塞的爱欲主张有相通之处。爱欲作为一种生命力基础,有着与审美共同的最终诉求:自由。美学理论与批评实践有意无意地被理论主义所笼罩,强调艺术感受力与艺术形式的“艺术色情学”是对其的纠枉,它强调“身心”合一,主张艺术向“身体一主体”回归。  相似文献   
24.
希罗多德的<原史>从爱欲与礼法的关系入手,来探究城邦政制的问题,再由城邦之间政制的差异,切入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本文试图阐明,希罗多德的城邦兴衰论,着眼于统治者的爱欲与城邦礼法之间的关系.肆心产生僭政,否定礼法,削弱城邦;礼法的建立和恢复,则为城邦兴盛莫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契弗在《乡下丈夫》中有意植入了一系列战争意象、神话意象和田园意象,这些意象充满了对爱欲、混乱、人的自然状态的指涉。对这些意象背后寓意的解读,昭示出契弗对爱欲与文明的思考及其对战后美国社会机械、被动式理想主义的微妙的批判。  相似文献   
26.
马尔库塞在研究弗洛伊德关于人的精神学说中,形成了自己的爱欲理论观点。在马尔库塞的观点中,爱欲在发达的西方文明中反而受到压抑,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就是通过爱欲解放的途径。在爱欲压抑的状态中,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压抑,他指出实现非压抑文明的建立是可能的。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试图把马克思观点与弗洛伊德观点联系起来,从爱欲哲学观中形成了个人对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7.
28.
论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有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性质,也有压抑人性的性质。在 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人性压抑的根源。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加剧了人的异化劳动的程度。科学技 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 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因此,要克服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就必须以理性的批判力量唤 醒人的理性的否定精神,把科学技术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建立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新技 术”。  相似文献   
29.
爱欲表达即是承载于两性关系之上的呼唤与呼应的探寻过程.迟子建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爱欲主题的书写,此类书写一方面展现为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的表现与探索,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人性本能、爱欲良知的深层拷问.迟子建创作中充满着的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和对现实与残酷的温情表达也体现了她对爱欲本能的看重.作家认为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社会中,扭曲的灵魂唯有在两性之间的互相寻找中才能被人之本能唤醒和拯救.  相似文献   
30.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高贵的谎言"是为完成高贵秩序的教化才被迫言说的,尼采对柏拉图高贵的反驳只是在言辞中而未能在如何实现层面上避免谎言。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看来,高贵的实现所呈现的真使得谎言在言辞中所彰显的假被消解,"高贵的谎言"背后真正言说的是哲学作为爱的教育如何可能,人是在自身爱欲的不断追求中使得自我不断受到教化而获得境界的提升,从而实现自身的高贵。此中彰显的是生命的政治,关涉到最为原初的价值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