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0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534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人与人关系研究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它依赖于一套物化逻辑,把人与人的关系一步步转换成物与物的关系,以此替代人与人关系的来研究。孤立化和数量化是这套逻辑的两个基本步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来看,孤立化是西方经济学把研究局限在私人劳动的必然结果;数量化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物化经济形态可计算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物化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物化思维方式。博弈论虽表面看来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仍没有摆脱物化逻辑的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经济学只见物不见人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33.
吕敬美 《北方论丛》2016,(3):115-119
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兴起,物化处境也逐渐得以生成。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旨在回应这一物化处境。通过三位一体的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象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掩盖。拜物教批判的逻辑展开,不仅是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而且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化和深刻化。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一方面用关系性思维取代实体性思维来进行拜物教批判;另一方面,在现代性社会中要就现实层面和观念层面双向展开拜物教批判。  相似文献   
34.
余传贵 《创新》2019,13(2):28-36
李嘉图价值理论的方法论特点主要如下:在叙述方法上,表现为在批判和肯定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过程中,采用演绎分析法;在分析前提上,采用抽象分析法;在思想观念上,坚持相对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分析上,聚焦相对价值研究;在逻辑上,存在同世界观矛盾的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35.
姜涛 《学术探索》2012,(5):102-105
本文通过首先对企业文化与公共雕塑艺术之间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的探讨,进而分析企业公共雕塑艺术的主要文化特征,最后阐述企业公共雕塑艺术是企业文化的物化,企业公共雕塑作为一项设计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36.
在当代中国,权力化生存方式、物化生存方式、能力化生存方式三种生存方式交织并存,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图景。这一复杂图景的表象可以从三个媒体流行语的分析中得到揭示:“拼爹”,折射的是权力化生存方式;“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不愿坐在单车后边笑”,暴露的是物化生存方式;“给力”,彰显的则是对能力化生存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37.
马克思指出"物的依赖性"社会形式一方面造成人们之间的全面依赖,另一方面引起社会关系的普遍物化。消费主义的本质是物质主义,其产生和发展深植于"物的依赖性"社会之中,是人类在"物的依赖性"时代所遇到的生存困境,扬弃"物的依赖性",实现"以人为本"是超越消费主义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8.
本文在判断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角度来具体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39.
陈征,经济学家,1928年4月生,江苏泰县人.1949年5月毕业于无锡中国文学院.历任苏南公学、中共华东局党校、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校长,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40.
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代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不仅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且成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