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2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334篇
劳动科学   52篇
民族学   195篇
人才学   116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169篇
理论方法论   220篇
综合类   3312篇
社会学   1718篇
统计学   19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967篇
  2013年   590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526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565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胡尚 《决策探索》2004,(2):82-82
迎春花开了,山上山下满是的,那是老师的人品;荷花开了,护盖着满满的一湖清水,那是老师的情操;山上的果子熟了,到处都是阵阵扑鼻的香气,那是老师的品质;冬日里火花啪啪地响,一室暖气,那是老师的心肠。其实,我的老师比花更美,比果子更甜,比柴火更暖,她像冬日里的太阳,天天温暖着我的心房。  相似文献   
992.
苗族人对原始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形成了本民族特别的生命观念,在他们的生命视野里没有主客体之分,人类、禽兽和神魔都是具有相同生命意义的生命载体。他们或是把人类生命与环境中客体生命现象的简单类比置换,或是直接表现人类生命的客体意义。从而消解了小说叙事中生命万象的层次和顺序,表现出苗族人物我混一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993.
林桦 《现代交际》2006,(3):67-67
抛开原来的环境,我们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个过程很长,是一种充满了变数的长,像以前学着画的流程,“是”就往这边走,“不是”就往那边走,共同走到下一步,还有下一个问题,要我们做决定。  相似文献   
994.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为人处世一直很低调,但是近一段时期,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文选、文集如雨后春笋,这自然是由于先生的人格魅力使然。手头这部《我的人生感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选本。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  相似文献   
995.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查泰菜夫人的情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作为世纪之交的作家,以弗罗伊德学说为代表的心理学对其影响很大。这里用弗罗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精神分析法解读,认为”本我战胜超我”才是劳伦斯的人格追求,也是其创作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96.
可人 《小康生活》2005,(1):52-53
家,是个可以给我依靠的港湾。回家,又是多么亮丽而又让异乡人兴奋的字眼。我是妈妈唯一的女儿。在深圳的日子我时时刻刻地挂念着远方的妈妈,我已经五个年没在家过年了,都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抽出时间,或许这只是个借口,是真正的理由。我常常为妈妈在远方为我牵肠挂肚而深感愧疚。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主要分析了冯文炳在诗歌审美上的独特取向,着重阐述了其重视诗情、重视诗歌的意蕴等审美观点,以及反映到创作中的禅味十足、追求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8.
王独清的《我在欧洲的生活》是一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还有着极珍贵的史料价值。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得已,该书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用的都是化名。为了读者的方便,也为了重新揭示出那段历史的真实,本文将该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一考证了出来,以备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3,(7):101-107
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共同植根于人的生命体验 ,并生成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 ,前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主体化建构和后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对象化显现 ,虽有分化 ,而仍属“一体两用”。正是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关系 ,决定了它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相互感通与往复交流 ,且最终在审美感悟的境界里达成复归一体的生命汇流。这也是审美主客体关系区别于一般的主客二分 ,更宜于用“天人合一”作归结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00.
费尔巴哈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回到“我欲故我在” ,确立了“我欲”、“我感”和“我爱”的权威 ,也就确立了感性的人的权威 ;他并且认为这就是哲学探讨的“事情本身” ,是他的人本主义的出发点。这表明费尔巴哈哲学已经具有了现代性。但是 ,费尔巴哈的所谓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所以他并没有“回到事情本身” ,回到人与自然 ,“我”与“你”的原初统一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