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2.
上海租界寄居生活的生命体验刺激了沈从文,使他体会到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处处感受租界殖民话语的凌辱。这种“生命体验”,对沈从文的心理乃至其乡土小说写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于北京时期通过乡土小说的写作实现完成的对自我苗族族群族属身份认同的立场得到了强化,他开始理性正视自己已经“重新发现”了的“本质身份”,将苗族血统族属身份的“隐蔽历史”去蔽还原,端正并将自己苗族身份的族群本位立场推向历史前台,以关于苗族的历史记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傩事信仰活动,婚恋中的民间歌谣、狩猎、龙舟、放蛊、行巫、落洞等民俗文化作为书写的中心,以苗族族群民众所具有的淳良朴素德行品性作为对“民族”文化重造的思考,塑造民族“想象共同体”集体记忆的“认知物”,进而完成对“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国家的想象性建构认同。  相似文献   
43.
《东岳论丛》2016,(5):148-155
浙闽赣三地是宋代科举最发达的地区,各类人才位列全国首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一区域留存至今的科举谣谶分布密集,生动反映民众对科举的强烈诉求。就三地科举谣谶的数量,内容的广泛、生动,以及应谶行为的活跃程度皆与其科举盛况、人才兴盛在全国的地位相对称。三地的科举谣谶形式相近,主题相似,其传播现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方面,其内容反映三地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其地域分布的状态则折射出宋代科举谣谶区域性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44.
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以"舆论领袖"王世贞为代表的阅读公众初步形成,他们以荐读、研究、创作实践等方式迅速推动着《穆天子传》的传播与接受,从而掀起了知识分子阅读、讨论的风潮。考察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主要源于皇帝对道教的推崇、西王母信仰的兴盛及明中后期发达的印刷业。在《穆天子传》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传播偏向,一是以复古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偏重于"白云谣"诸篇章并将其应用于诗歌革新,二是经知识分子再创作的穆天子故事杂糅西王母仙迹而普及民间。两个偏向又重合于周穆王见西王母事件,使受众产生《穆天子传》的主题就是写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文学史的撰写和当代人对此书的认知。  相似文献   
45.
新娘歌     
月’乙弯弯照新今袭十家新房九家荒犷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下田学开农用车,回家又养猪和羊。丫寞忘家中苦新娘。只愿夫妻一起奔命令令令、1痴你想象得到吗?上面这首通俗的、民歌体的短诗,据河南《大河报》和湖北《楚天都市报》报道.是河南商丘一农村少妇朱冬梅女士,在2010年6月份,她从网上看到北京电视台主办“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便激情写了这首《新娘歌》电传了过去,经过评选,荣获当年“十大网络新民谣”称号及一万元奖金这说明,电脑已渐渐地在农村普及了,有文化知识的男女老少农民,能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了解国内外信息.学习农业以及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能通过博客发表自己  相似文献   
46.
打黑谣     
徐康 《中华魂》2010,(5):64-64
重庆打黑捷报频传,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黑恶势力,称王称霸。 无孔不入,祸害天下。 腐蚀权力,勒索敲诈。 阻挠政令,难以通达。  相似文献   
47.
杨雄 《社科纵横》2004,19(6):117-119
《云谣集》问世以来 ,诸家校录各有千秋。关于《云谣集》的标题 ,诸家校录、认识各不相同。本文认为 ,其标题当校录为《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 )为是  相似文献   
48.
《阅读与作文》2007,(10):28-31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9.
从诗和史的渊源看"赋诗言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常宝 《学术界》2002,(2):105-112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 ,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 ,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 ,“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 ,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 ,所以 ,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相似文献   
50.
李军 《北方论丛》2011,(6):99-102
《甘泽谣》系晚唐袁郊所撰一部重要传奇集,也是唐人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在写作上,《甘泽谣》明显受到了传统史官文化的影响,即小说历史化倾向;同时,又对传统史官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超越,即历史小说化倾向。在小说历史化和历史小说化这两方面,《甘泽谣》实现了完美糅合,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甘泽谣》在中国史官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