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关于国家的“正义”──柏拉图正义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论述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正义”.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柏拉图“正义”观的内涵、实质及产生的历史原因,肯定了它的某些启发意义,并揭示了它与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62.
从内容判断,《鶡冠子》应属战国末期至秦朝初期的作品。鶡冠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仿庄子建构了一个以“素皇内帝之法”为内核的理想国,同时对非圣贤之君治国的不良后果提出了补救措施,其国家形态表现为以法治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冠子的理想国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并充分地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是规划政治大一统的理论蓝图。  相似文献   
63.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成 《东南学术》2002,(6):129-134
本文试图通过对无名氏前后两个时期小说的研究 ,探究其前期的“新浪漫主义小说”是如何在40年代“颠覆”“大众经典” ,以及后期的现代主义巨著六卷《无名书》是如何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和存在的确证来建构其“审美理想国”的现象 ,来说明无名氏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着重讨论了政治学最根本的问题,即正义和国家正义。他认为,正义意味着被统治者的利益,一人一事原则以及社会的普遍和谐。国家正义是一般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而能够最好地体现正义及国家正义的模式,就是“哲学王”。但是,正义概念的内在矛盾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迫使他对“哲学王”思想进行修改,并且逐步过渡到政治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5.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在我国。从孔夫子的“大同”与“小康”之说,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再到康有为的“大同”方案、孙中山的“世界大同”;在外国。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社会”,再到法国无产者的“巴黎公社”。直至马克思设想的自由“联合体”。这一切都蕴涵着人类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与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66.
肖凌 《北方论丛》2011,(5):38-40
勒克莱齐奥在创作中对理想国度的营构,使他的作品文学意蕴既具时代特征,又具人类永恒主题。《乌拉尼亚》等作品中的理想国度、天上的国度,都是以文学的理想国,表达对人类生存之路的诗意追寻与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67.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47-52
理想国》是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作品。在该书中,柏拉图以追寻正义的本质为线索,以辩论的形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念世界,并提出理想城邦的设想。在理想城邦的设想背后,是柏拉图对世界本质、灵魂和教育的认识。在柏拉图看来,人类认识真实世界需要灵魂进行一次关键的转向,理想城邦的建设则需要灵魂进行第二次关键转向,而教育则是实现灵魂两次转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8.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69.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70.
作为晚清最早以个人身份访问英国的近代知识分子,王韬在三年的时间内详细考察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英国形成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在游记<漫游随录>中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英国形象.可以说,王韬对英国的认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英国认识的最高水平.基于近二十年与英国传教士合作译书的独特经历,他深深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正因为如此,在他笔下,英国被有意无意地美化成为一个理想国,其目的自然是为近代中国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