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12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37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1375篇
社会学   101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白景坤 《学术交流》2012,(12):139-1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层级组织纵向分立和横向联结所形成的网络组织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微观经济领域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网络经济条件下制度性信任基础的建立是网络组织价值生成分析的逻辑前提,也是网络组织兴起并形成相较于层级组织的价值生成优势的根本原因;以制度性信任为基础的协调成本下降、互补效应形成和合作创新能力增强是网络组织价值生成的三个基本来源;在网络组织形式演进过程中,模块化组织和知识联盟的出现使网络组织价值生成的三个基本来源呈现出叠加态势。  相似文献   
82.
China is a transitional and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nd number of farmers in the world, and shows a striking feature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 major content in China's rising modern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urbanization of small and middle-sized city in China should become the basic path selection. Which involves three important issues: concept, people, and institution. Only based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cept, people and institution, there will automatically gen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defense, and thus consistently developing prosperous of both the country and the citizens.  相似文献   
83.
马成昌 《北方论丛》2017,(6):96-101
德勒兹对尼采解读的过程就是对尼采哲学不断利用与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可概括为欲望、差异与生成.他将尼采的强力意志概念与欲望概念联系起来,欲望是一种生产性的积极力量而非匮乏性的补偿力量,渗透于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领域,一切生产都是现实的欲望生产.尼采哲学中力的概念为德勒兹阐释一种新的差异逻辑提供了动力,不同力的主次地位决定了世界的多元性与事物意义的多变性.在阐述差异概念时,德勒兹将尼采的悲剧思想与强力意志概念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差异的肯定.尼采的生成思想被德勒兹转化为块茎思维,是对树状思维的颠覆.德勒兹通过对欲望、差异与生成的阐述激活了尼采,表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84.
吴鹏 《职业》2014,(33):139-139
生成性教学能促进师生思维碰撞、互相学习,开启新的教育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中职数学课堂教育中的生成性教育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相似文献   
85.
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在于:注重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注重人的实践生成;注重理念引领实践;注重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追寻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对于解决当代人面临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6.
地方NGO作为一种具体制度安排,其生成机制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环境的作用下,以潜在利益为基本诱因,外在制度需求与内在制度供给相互契合推进,从而激励地方公民合作创设NGO制度安排的复杂过程。这是中国地方NGO生成的简要逻辑。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地方NGO的生成机制中,国家与市场对NGO制度安排的供给、市民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地方制度转型的适应性安排、地方政府之间的制度竞争、地方知识精英的主导性介入与网络等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六个关键性因素。特别是国家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与中国地方NGO的发展壮大过程相伴相生。分析中国地方NGO的生成机制,可以窥见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7.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先贤与令人都从不同角度对道德教育中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有过论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学校面对学生自主性增强和对独立人格的诉求,显性道德教育受到了新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以人为本与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逐步由理念走向深层实践,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得以再次凸显.在充分梳理隐性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态的基础上,围绕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重点探讨了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即隐性教育在德育中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与如何生成,分别尝试性回答了隐性教育的理论可能、现实需要与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88.
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背景中,一些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不要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是优秀文化,其实,历经千百年发展,拥有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海纳百川特点的中华文化,才更能彰显优秀文化的本色。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意识。鉴于此,本文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探讨践行文化自信应从社会个体着手。让社会个体在与社会维度、文化维度构成的生成过程中,增加其社会认知,提高其人生境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并通过与其他社会个体的互动,带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信的共识。  相似文献   
89.
我们从舍勒研究中有关人格是否是实体的争论开始,进而将人格存在规定为“行为实体”,并通过对作为“爱的秩序”的“行为实体”的进一步讨论来规定人格的存在样式,即“人格生成”.这种“人格生成”与人格的“个体规定”和“自身之爱”紧密关联在一起,或者说,只有通过人格的“自身之爱”和“个体规定”,“人格生成”才得以可能.人格最本真的存在样式,并非某种静态的“人格存在”,而是动态的“人格生成”.  相似文献   
90.
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被”字的语类特征;“被”字句的句法结构;带保留宾语或接应代词的“被”字句的生成机制等。本文回顾了“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的历程,分析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