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芳 《炎黄世界》2013,(2):72-75
黄遵宪,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亦号东海公。他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在广东梅州,身为光绪二年举人,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环境之下,放弃了传统意义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选择了前途未卜的外交官事业。自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担任随行参赞,至1894年因中日战争国内局势不稳被召回国,担任清政府驻各国外交官,成为他人生中最致力为之的事业。在人生重要的出使阶段,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百年过半洲游四”,从香港、日本、新加坡至英国、法国和美国,行迹遍布全球。作为传统士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黄遵宪在足迹所到之处,均赋有多首诗歌。所以,他曾不无自负地表示“吟到中华以外天”。  相似文献   
32.
1895年3月19日,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日本陆军从朝阳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是去和谈,不如说去投降。李鸿章深知此行会让他身败名裂,但尽忠王朝的道德规范,使他不得不去。  相似文献   
33.
座落在锦州历史博物馆内鲜为人知的大清敕建毅军昭忠祠碑 ,是现存反映甲午中日战争陆战的唯一的历史文物。碑文真实概括地记述了甲午陆战战况 ,追念毅军将士“前者既死 ,后者继进”1的英雄壮举 ,弘扬毅军将士勇御倭夷“赴死无悔”的爱国精神 ,指出“无坚甲利器”和军政腐败等是清军战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了蚕食战略、鲸吞战略、诱降战略和“总体战”战略。它逐次实施的侵华战略都是围绕着灭亡中国这一总目标的。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特别是由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决死抗战,不管日本实行怎样的侵华战略,都不能改变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35.
<中东战纪本末>是一部以报道和评论甲午中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它通过大量选录、选译中外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报道.它从军事、政治、宗教等方面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刺激着中国人深刻自省、因耻思变.它提出的改革建议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风俗、外交等诸多方面,也多有可取之处.<中东战纪本末>对当时的中国人全面认识这场战争,深刻反省战败的原因,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对变法思潮的兴起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6.
从1834年到2074年的四个甲子构成世界历史的甲子史期,对中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甲子一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完成了世界的系统化。甲子二作为分系统的中国实现民族解放,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系统的结构。世界系统在甲子三中经历大曲大折,中国在曲折中宣布和平崛起。只要应对得好,中国将在甲子四实现民族复兴,世界系统将抛弃霸权主义,开始考虑如何建立后资本主义社会。但随着甲午年新的回归,日本军国主义的孤魂野鬼也在文化和政治上回归。由此引发了一场文化战,只有彻底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性、疯狂性和欺骗性,打赢这场文化战,才能避免东亚不再被拖入战争,确保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世界的永久和平。  相似文献   
37.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清朝在练兵、置船、备战和外交活动中得信息而弃之不用 ,导致了北洋水师军力转弱 ,备战未就绪 ,战机坐失 ,外交失误 ,从而在战场上不堪一击 ,迅即溃败。可见 ,漠视信息 ,得信息而弃之不用是清朝甲午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8.
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日战争暨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会议论文分别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日本侵华史料整理与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论文,以及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9.
张荫桓是近代著名外交家。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议和谈判中,张荫桓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并被选派为议和大臣到日本谈判,日本方面以中国议和使臣“全权不足”为由拒绝谈判,文章从中日两方面剖析张荫桓赴日谈判被拒的原因。回国后,张荫桓继续协助李鸿章对日议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清末的两湖书院是诸多大事发生的重要场域。两湖书院生徒,亲历了书院改制和甲午、庚子时局的更迭起伏,他们无论是激烈地参与革命,抑或是平静地学习国界知识、评论权臣,还是离院后的出路选择,都是其对时代潮流观察与因应的方式。两湖生徒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革故、回护两类心态与行为,并从传统的举业、治学价值格局中适度释放。这一系列心态、行为中,既有对"旧"的留恋,更有对"新"的憧憬,表现出变局之中知识人的普遍特征。可以说,变革时代不存在能置身事外的传统士人,书院生徒和近代学堂生、留学生一样,亦是透视晚近中国教育生态的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