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 ,古今共有三说 :儒家 ,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 ,即“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荀子》中也讲“法” ,但始终未将“法”作为其最根本的范畴 ,所以荀子本质上非法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二者完全不同 ;而且 ,荀子对孟子的“仁政”、“性善”、“天命观”等 ,都持批评态度 ,因此荀子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不科学 ;2 .“礼”原是春秋时期早于儒、法两家的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礼治” ;3 .“礼”只是儒、法两家产生的思想前提 ;4荀子将“礼”又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使其成了一个有完备理论系统的学说  相似文献   
22.
中华民族素有"礼义之邦"之称,讲"礼"重"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个体、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是中华民族内化的文化基因,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理政之据,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3.
正"不吊昊天"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历来对此句诗中"不吊"的解释有所不同。毛传曰:"吊,至。"郑玄笺曰:"至,犹善也。"此后,有沿袭毛郑之说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亦有作"悯恤"之解者,如朱熹《诗集传》等。今之注者多从朱熹之说。本文认为"不吊昊天"作"昊天不善"之解于理颇通。理由有四:首先,《节南山》时昊天已经成为可批判的对象。幽厉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  相似文献   
24.
25.
在荀子看来,人必须生活在由自我与他人构成的群体之中,我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由于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我与他人之间就会发生争斗,并导致群体破裂。为了避免此类结果的发生,圣人制定礼义,规定我与他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与分工,并以此作为我与他人进行物质分配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遮蔽,很难完全遵守礼义,这就要求自我重视自我的修养,宽容地对待、引导他人。  相似文献   
26.
陈颖聪 《船山学刊》2009,(4):166-169
中国古典诗歌,自“诗言志”理论提出以后,主要是朝着儒化的方向发展,其自身抒情的因素亦在这过程中一度受到了掩盖。但随着春秋“礼乐”的解体,其自身本具之“情”很快就得到了复活,并通过对“人性”的演绎,与“志”融合,发展成为“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一能与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相和谐的理论。  相似文献   
27.
刘涛 《社科纵横》2011,(10):121-123
“徐积作为宋代理学之一员,站在性善论的立场对苟子人性论展开阐释与批评。徐积驳斥苟子人性论的论证依据,否定苟子以人有欲善心理来论证性恶的做法。针对苟子将性、情同质化的思想倾向,徐积力辩性、情之别;此外,徐积也力斥苟子将耳目之官视为性的做法。对于苟子的礼伪论,徐积指责其“伪”为“虚伪”,这种指责并非徐积对苟子的无理攻击,而是其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对苟子思想作出的必然评价。徐积对苟子人性论的诸多辨正,其中确有切中苟学关键之处,但也存在着以己度人、误解苟子之处。  相似文献   
28.
《领导科学》2015,(6):64
在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忠义观念在我国自古及今深入人心,无时无刻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忠者,德之正也,尽心于人也。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义,乃公正合宜的道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人之五常。无论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岗位上,做人忠贞义烈,讲忠心义  相似文献   
29.
王季烈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为时间界限,他前半生主要致力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后半生主要从事昆曲艺术的研究。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型可以从他复杂的思想历程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30.
李放 《理论界》2008,(4):66-69
中国古代有关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非常多,而且从唐朝以后,量刑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从《法经》的《盗律》、《贼律》到宋代的《盗贼重法》,以及明清对盗贼犯罪的“重罪加重”,体现了立法者“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指导思想和对盗贼立法的重视。但是重法之下也有例外:那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基于对侠义或道义的认同,一些行侠仗义的违法行为常常会得到理解,而一些盗贼的善行义举也会得到赞赏。即在某种程度上,侠义行为与盗贼的犯罪行为相重合,具有双重性质。对这种带有侠义性质的盗贼犯罪的例外宽免,体现了传统礼义和侠义的交叉与共通,这是中国古代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