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91.
法律思想的形成是离不开政治斗争和法律实践活动的。统治阶级运用法律这个工具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创立、巩固新政权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封建法制的建设与实践。并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和法律实践活动中 ,形成了自己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思想。该思想成为明初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虽有偏颇之处 ,但对明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2.
“周秦之变”虽然实现了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事实上,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秦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就治理规范而言,自汉代儒法合流,先秦礼法制度又重新焕发生机,这一礼法一体化进程至隋唐基本定型,最终形成独特的“礼法之治”;在官僚体制上,秦代三公九卿制虽然成为汉代以降的基本模式,但其间在制度设计上多有变革,这种制度变迁所体现的一个总的发展态势是君主权力和威势的不断加强;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上看,虽然秦汉以降郡县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分封制始终与郡县制相伴随;从政权基础来看,经过宗法与政治的重新整合,先秦时代的“家国一体”模式在秦汉之后得以重构,实现了皇权政治与地域性宗族组织的有效结合。秦汉之后的中国政治是“周制”和“秦制”的相互渗透和复杂融合,将此简单称为“百代皆秦政”的说法是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93.
余亚斐 《殷都学刊》2011,32(2):120-123
继孔、孟之后,荀子着重对善的现实化和普遍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重视善得以实现的外在力量,开创了经世儒学的路向,对西汉儒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分别体现在性命观、儒士道统与政统精神和礼法观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4.
秦悦 《理论界》2012,(6):67-68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阐述了中国的"礼法"与西方自然法之间的异同,论证了二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外在法律的差异,不同的世界观、宇宙观下法律精神内核的不同,以及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所形成的法律最终的形而上的依据与性质的不同。得出了中国古代的"礼法"并非完全等同于19世纪以来由西方传入的"自然法"的概念,二者有着显著区别的结论,并作出了对中国未来法律发展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期颐。  相似文献   
195.
本文对比了《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异同和特点 ,论述在以梦幻描写爱情的情与理矛盾中 ,牡剧着重揭示情与礼法之理的矛盾 ,讴歌人间的至情 ,抨击扼杀人性的“理” ,仲剧侧重情与认知的理性的矛盾 ,既颂扬了爱情的神奇魅力 ,又指出它的弱点 ,显示了前者反封建理学的进步性和后者对爱情二重性的浪漫主义现实性 ,这种东西方艺术遗产正是我们推进现代文艺创作情理观的思想瑰宝。  相似文献   
196.
范正群 《学术界》2008,(2):252-255
中国传统法律由于渗入了太多非法律的东西,导致其先天不足,一直无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奉公守法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句空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礼法一体--个体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刑政相参--道德对法律的干涉;理、情、礼、法--古代法官判案的多重标准.  相似文献   
197.
情理是影响传统中国司法审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传统中国司法性质及其价值追求的关键,情理案代表“安崇绪之狱”是探讨传统中国司法运行形态和实质的重要素材。安崇绪有讼继母的事实,由此判断应入于“不孝”处以绞刑,但讼继母背后存在着孝养亲母等情理可矜事由。身份要素成为案件证成过程的关键,情理因素则决定了裁判进路从“执法据律”到“以情屈法”的转变。案件揭示了司法官员在面对礼法冲突时处理案件所应遵循的法理,展现了情理在传统司法中适用的可行性,反映了传统中国司法的特质及其多重面向。传统中国司法审断既非“卡迪司法”,亦非“依法裁判”,它具有独特的审断模式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8.
在整体论的思路下,对《蒂迈欧》的解读不能像传统的解释那样只集中在《蒂迈欧》关于宇宙创生的讲辞上,而尤其要重视开场部分与宇宙论部分的关联。这种关联突出地表现在:开场部分克里蒂亚对古雅典历史的讲“述”和宇宙论部分蒂迈欧对宇宙生成数学诗的创“作”之间有诸多针锋相对的对应。因为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所以对《蒂迈欧》的解读就不能只从克里蒂亚的发言计划所声称的合作视角出发,在表面的合作下实质是克里蒂亚和蒂迈欧的竞争,他们事实上呈现了两种相当不同的对人和城邦秩序的构想。前者凭借记忆带着虚荣悖谬地讲“述”他“听”来的理想城邦,强调真实却背离真实,最终为僭主政治埋下隐患。后者则依据对可见世界的“观看”凭借理性创“作”宇宙法歌,承认似真却捍卫真实,最终为理想城邦奠基。在人与宇宙的亲缘和城邦—灵魂类比的视角下,蒂迈欧的宇宙法歌最终为取法于天的理想礼法和理想城邦奠基,也最终完成苏格拉底设下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9.
美育思想的生成与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人类文化的子系统,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与文化有关.在中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植根于与礼法文化.美育思想的起源就离不开礼法文化的影响.如礼乐与礼法文化来自"天"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经义崇拜而形成的禁忌规范和道德规范被直接赋予法的性质,并终于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的礼法与礼乐活动的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