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任强 《学术研究》2000,(10):62-68
本文梳理了20世纪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各种相关学说的内涵和思路,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和反思。作者认为,20世纪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礼法思想的超越根源;礼与法的关系;礼法的“无讼”取向三个方面。为了深化这一主题的研究,还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要对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进行扩展性研究;第二,要探究先秦儒家礼法思想自身的理解和体悟方式,发掘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2.
朱熹《家礼》在丽末鲜初东传朝鲜半岛,被朝鲜朝的国家典章(法筵之学)与士庶日用(韦布之学)遵为不刊之典。《家礼》文献的大量创制、“冠昏丧祭”四礼仪文的反复考辨、畿湖与岭南礼学派对“家”哲学思想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东亚儒学“家同教”的特征。与此同时,朱子礼学为朝鲜朝性理学的奠定与中华观的建构夯筑起强大的礼制基石。《家礼》朝鲜化所内涵的“语言民族主义”意味着认知、运用以及阐释华夏之礼,是承续中华道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朝鲜朝逐步确立在东亚文明的排序以及对“我者/他者”的认知。礼义等同于中华的这一认知,不仅为朝鲜朝积极效法华夏文明提供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一体多元”的中华观在域外礼学中的重要表达。  相似文献   
33.
礼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法律条例上升到礼仪层面就演变成为礼法关系.由于我国古代刑罚受礼法文化的强大影响,随着朝代的更替,刑罚也得到发展和充实."礼法并用""弃礼重法""礼法合流"以及"礼法结合"是礼法关系演变的四个主要阶段.在上述礼法关系的作用之下,一些不同的刑罚相继而出并不断发展.这既为我国古代刑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我国今日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刑罚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4.
金世宗是中国北方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中较为开明、较为远见的政治家。他借鉴了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汲取海陵王暴政的深刻教训,形成了以"宽仁"治国思想。这一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尚儒学,礼法结合;劝农力田,与民休息;整饬吏治,赏罚信明;任人唯贤,德才并重;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南北融合,兼容并蓄:一方面仰慕汉文化,主动汲取;另一方面,保留女真文化传统;提倡节俭,力戒奢靡。在他的治国思想指导下,适应当时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5.
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是传统法律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与中华法系的思想基础。历经西周“礼治”的崩落、法家“法治”的兴起与隐退、汉儒“礼治”的复归与“德治”的重光,“礼法合治”成为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法”不等于全部法律,“礼”不等于道德品质,“德”不等于“道德治国”。中华法系的“礼、律、典”结构与“天理、国法、人情”的司法模式,是“礼法合治”的典型表现。探明中国法律与制度的源流、内容和演变,洞悉中华法系的理论与精神,对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律令体制"说肇始于日本汉学界。中华法系不应归结为"律令体制",而是一种"礼法体制"。从"礼法体制"来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以廓清长期以来对其的误读、误解和误判,揭示古代中国法由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组成的法律样式,寻求中华法系追求"礼法之治""良法善治"的法文化遗传密码。  相似文献   
37.
古代礼法观通常是指对古代礼和法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看法和观点。学界对当代中国针对古代礼法观的采纳与问题存在着全面摒弃论、全面吸收论、精华采纳说等多种学说的对立。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古代礼法观的现代价值,需要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礼法关系的具体表现中去寻找精华之根本,亦即坚持在结合国情的语境下主张精华采纳说,并理智地去探寻能为当代中国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38.
"礼崩乐坏"的先秦时代如何治国,儒法两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争。礼法之争涉及很多深刻的法哲学命题,对人性、情感的不同认识以及因不同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的着眼点及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两派对德礼和刑罚二者强调和取舍的不同。"礼治"与"法治"理论的同源及目的的相同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和融通。先秦礼法之争促进了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极大繁荣,其中蕴含的古人丰富的政治法律智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9.
用个人本位的国家主义法律改造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封建法律,是杨度从西方寻得的救国良药之一。也是在清未礼法之争中杨度作为法理派回击礼教派的有力武器,这种思想在冲击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斗争中.起了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原始儒家在天人关系、政伦关系和人伦关系的致思中确立了缘天道以推人事的思维路线,旨在由自然而伦理、由伦理而政治,融伦理于政治,进而架构起体现制度精神的以伦驭政、政教相维的合一收拾人心与社会秩序的伦理政治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