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魏晋之际随着社会由乱世转向相对治世,礼法派开始取代名法派而登上历史舞台.王肃与傅玄分别是礼法思想的创立者和完善者.在官方的选才标准上,亦逐渐由重"才能"向重"德行"转变,这里的"德行"主要是指儒家学说所规定的"道德规范".礼法之士这种重视"德行"的人才思想在具体的人物品题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重忠孝仁义礼信之美德;二是重清廉节操之美德;三是礼法派对放达违礼名士的批评与责难.  相似文献   
92.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01,14(1):51-55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的统一.两个半世纪后,荀子创立了以“礼法”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的思想体系.封建专制思想自荀子始,至清亡终,“礼法”与“仁爱”消长.梳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3.
浅谈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开创的“春秋决狱”把儒家经典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法等级观念首次引入司法领域,作为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从而开启了中国法制史上“纳礼入律”的先河。  相似文献   
94.
历史上中国法律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 ,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从“礼治”到“法治”的变革 ,最终形成孔子正统和清末礼法之争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律制度。清末礼法之争之后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中国经历了艰难的过程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极大影响中国的法律制度。因此 ,入世条件下中国法律的完善 ,即WT0对中国法律诸方面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完善可以认为是中国法律的又一变革。  相似文献   
95.
战国中期 ,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 ,荀子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儒家的礼治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 ,成为战国时期祀学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贡献还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儒家“重德轻刑”的倾向 ,在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法”在治国治民中的作用 ,并且突出了其礼法结合的特点和它们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
合一、相分与融合——试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线索.中国古代礼法关系以其时代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礼法合一的刑的时代、礼法相分的法的时代和礼法融合的律的时代.  相似文献   
97.
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儒家关于礼的思想,把礼和法协调统一起来,构建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礼法思想体系。“性恶论”是其礼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礼义之化”是形成礼法思想的渊源,“法者,治之端”是其法治思想的法家倾向。深入分析荀子礼法思想的社会意义,这对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8.
试析清末修律中礼法之争的力量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清末修律时爆发的礼法之争 ,以前的论者多以为体现了礼教派的强大和法理派的软弱。作者从奕匡力和他主持的宪政编查馆入手 ,对礼法之争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指出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法理派并不是势单力孤 ,清政府也不是礼教派的坚强后盾 ,礼教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并未取胜 ,法理派也根本谈不上言败。鉴于中国法律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礼法之争中迈出的 ,因此对双方力量对比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99.
中国古代婚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决定婚姻关系能否成立和存续的基础条件在古代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基础条件是由封建礼法所决定的,这些条件与同时期其他各国的法律相比并不是最落后的,但却是沿用时间最长的婚姻立法,历经千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经济落后地区民众的婚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