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55篇
  免费   1994篇
  国内免费   374篇
管理学   9800篇
劳动科学   1219篇
民族学   1840篇
人才学   1597篇
人口学   1236篇
丛书文集   20076篇
教育普及   2篇
理论方法论   5846篇
综合类   33098篇
社会学   8516篇
统计学   2193篇
  2024年   299篇
  2023年   1226篇
  2022年   777篇
  2021年   1342篇
  2020年   1434篇
  2019年   1440篇
  2018年   694篇
  2017年   1215篇
  2016年   1632篇
  2015年   2645篇
  2014年   6230篇
  2013年   5265篇
  2012年   6505篇
  2011年   7341篇
  2010年   6360篇
  2009年   6381篇
  2008年   7566篇
  2007年   5490篇
  2006年   4704篇
  2005年   4282篇
  2004年   2956篇
  2003年   2446篇
  2002年   2057篇
  2001年   1828篇
  2000年   1407篇
  1999年   586篇
  1998年   361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01.
创始资金是企业创立的关键资源。尽管学界已注意到创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创业者的亲友,却少有文献探究其内因。以社会网络理论和信任理论为基础,投资者对创业者能力信任和情感信任是其投资的主要动机,但父母和朋友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会带来动机的差异性。通过CPSED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父母和朋友对创业者进行资金支持主要受创业者个人能力信任,情感信任调节作用的影响。对于不同社会角色,情感信任的调节作用有差异,相对于父母,情感信任对朋友投资决策的调节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02.
社会空间研究的实质是植根于社会活动之中,实现"社会—空间—时间"的辩证整合。然而,现实中的关于社会空间的经验研究导致社会与空间的研究分裂,而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模式,缺乏时间性。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空间不是原质,只是物质存在的环境,以社会空间为对象的研究难免会出现偏重空间和偏重社会两种倾向。社会空间研究要走出误区,必须克服学界流行的时空分裂态度,重视时间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较之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同样有着"供给—需求"的矛盾关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需求侧呈现三大根本性转变,即整体状态"由静变动"、纵向结构呈"葫芦型"特征以及横向结构显现"土客二元"矛盾。这些重要转变引领并要求社会治理的供给侧积极应对。对此,有三重调整路径可资遵循,即组织方式的弹性化转向、公共服务的大统筹升级和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重构。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07.
社会性突发事件升级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极大地冲击着社会秩序。其升级的诱因主要与事件中个体或群体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获得的社会支持和治理主体的迟钝行为有关。要科学合理有效地防治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升级扩散,必须加强对事件中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疏导,提高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的管治能力,建立公众参与的有效治理机制,从而形成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8.
吴月 《天府新论》2018,(5):106-113
中国的社会治理转型推动了社会服务方式的调整与变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标本之一,围绕政府购买展开的各项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着重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从个案入手,分析具体政府购买过程,认为其规范化的运作形态易被政社双方的非正式运作行为异化,进而呈现出政策区隔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9.
110.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等,对加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接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