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领导文萃》2008,(19):151-151
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他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入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书中,作者继承了以《沉思录》为代表作的斯多葛学派的道德哲学思想,把“内心平静”而不是“物质享乐”看作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仁 《东岳论丛》2002,23(6):61-6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展开的。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总体上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不变的基始或本原,以一种终极存在去把握一切事物。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第一原则,为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也为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揭示。实践哲学把万事万物与现象看成人的活动及其相关物,哲学变成了人生活之内的东西。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是在新的基地上相互解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分析认为,建党九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存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都取得了多个创新的理论成果。本文旨在探寻三者之间的内在契合,即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必然性"体系;改革开放期需要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体系;现今需要以"现实的人"为核心理念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确认两种生产而不是一种生产对社会存在的本原地位 ,探讨种群生产的特殊规律和对社会存在与社会共同体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友渔 《领导文萃》2007,(11):34-36
如果把“腐败严重不严重”或“有没有腐败”作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社会的定性,那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现在的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有一种议论流传得很广泛,即改革前的“过去年代没有腐败”。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固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成绩,但付出了道德、社会风气和社会公正的代价,是得不偿失、弊大于利。它认为:改革前年代的特权、腐败比现在轻微得多,人民生活不富裕,但很公正。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角度解读秘密社会——刘平著《文化与叛乱》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大学刘平教授撰著的《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一书从文化角度入手研究秘密社会,多方面揭示了清代秘密社会存在的文化土壤及其文化内涵,探索出其走向叛乱的文化背景、思想根由和契机,阐释了文化与叛乱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基础上对秘密社会的叛乱行为作出新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把中国秘密社会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10。一、《文化与叛乱》的创新价值1.作者广泛运用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理论和方法,以文化为视角来研究秘密社会,新颖独特,为秘密社会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5,23(1):23-27
卢卡奇以劳动为本体,对社会存在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确定了劳动的三个方面的本质性内涵。第一,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的劳动。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劳动目的论思想出发,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与黑格尔的自然因果性观点,得出了选择性与过程性的劳动目的论思想。第二,作为社会实践模式的劳动。狭义的具体的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广义的其他实践活动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劳动的合类性"与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社会的一种精神现象。我国今天的社会意识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占非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意识形态。在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必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否则,统治阶级就无法维持其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说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