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7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描述并分析中国人是否卷入民事纠纷并采取行动,以及如何行动的决定因素。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社会阶层属性的影响力。研究表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对民事纠纷如何反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统治精英相对来说更少依赖政府渠道而更多诉诸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中下层社会阶层成员更多地信赖政府渠道,把日常纠纷诉诸政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中产阶级更多地利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此外,教育也是决定人们如何对民事纠纷采取行动的重要因素: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少把问题诉诸政府渠道而更多地把纠纷诉诸法律途径。基于这些经验研究,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化的法律涵义,并认为对中产阶级兴起的法治意义应当抱谨慎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59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后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新的社会阶层大量涌现,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已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统战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大环境,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93.
我国社会阶层流动进入了以市场化为主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的职业高级化为主轴、以内涵式流动为特征的常态流动阶段.高等教育在社会阶层良性流动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层使高等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中产生不公平现象己成为社会现实.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教育机会实现的平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94.
政治文明视域中新社会阶层话语权问题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速,必然带来社会话语权的分化与重置.新社会阶层谋求话语权的诉求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其进行理性引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良性发展的必要支撑.当前,新阶层话语权诉求呈现出主体能力较强、权利意识强烈以及话语诉求多元、话语方向可塑等一系列特点.同时,其话语权实现也面临组织保障缺乏,制度保障不完善,政治文化环境不利以及面临强势话语挤压等一系列障碍.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理性引导新阶层话语权的合理实现,主要可以从完善相关制度,扶持公民社会发育,培育现代性公民文化和构建公共能量场,实现各阶层话语权均衡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95.
法的倾向性     
在各个国家里,法律的普遍精神是有利于强者而不利于弱者,法律帮助那些拥有财产的人反对没有财产的人。—路斯艾犹法律是什么?从一开始接触法律。我们就被告知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相似文献   
596.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各阶层的集体愿景,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在客观上存在着阶层自我分化、阶层沉寂固化、阶层同质深化、阶层潜隐激化等挑战,导致阶层同质融合的熔断、阶层纵横流动的阻滞、阶层异质边界的明晰、阶层行动价值的对立等不良后果。同时,在共同富裕的推动上,社会各阶层主观上也存在着分歧,比如,低收入者平等观与富人阶层公正观存在冲突、中产阶层奋斗观与低收入者进取观存在区别、富人阶层财富观与中产阶层价值观存在差异,这将限制共同富裕的实践和实现。因此,破除阶层之间在客观上的分裂和主观上的分歧,进一步凝聚阶层力量,需要从政治建设上凝聚政治意识共识,化解阶层观念分歧;从经济建设上推动协同共生发展,消除阶层利益阻隔;从社会建设上优化均衡民生建设,化解阶层发展矛盾;从文化建设上发展先进主流文化,消除阶层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597.
通过对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网民的调查,探讨网民的主观社会阶层认定和公正世界信念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影响。发现主观阶层认定影响了网民对不同类别冲突事件的转发和点赞行为,并与人们对事态发展的关注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网民的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阶层认同与对网络冲突事件的处理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我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认同与贫富和城乡冲突事件引发的愤怒情绪、转发/点赞行为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认同与官民冲突事件引发的愤怒情绪中起负向调节作用。结果对预测网络世界中个体的行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98.
幸福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为考察社会阶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介效应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反应曲面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在主观社会阶层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阶层能预测主观幸福感,安全感在主观社会阶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中介作用;(2)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主观社会阶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社会支持的调节。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等心理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599.
广州博物馆众多,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乐于参观学习的地方,利用博物馆建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基地,通过文化的沟通,能够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岭南文化的自豪感、归依感,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易于形成以博物馆为平台的多元文化朋友圈。通过对文物和史实的解读可进一步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解决理想信念、力量凝聚、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把博物馆建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基地,要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动参与的活动机制、方便快捷的服务机制和倾听呼声、反映诉求的联系机制,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家园,形成共画“同心圆”的紧密关系和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