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墨子的思想体系因存有"天鬼观"而独具特色。对于墨子的"天鬼观"是否宗教、墨子本人是否宗教家,20世纪的国内外墨学研究家存有很大分歧。由于在墨子的"天鬼观"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因此"天鬼观"不是宗教,墨子当然也不是宗教家。墨子鼓吹"天鬼观"的主观动机,就是借助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信仰的"天鬼"的神秘权威,宣传和推行其以"兼爱"为中心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因而"天鬼观"是一种神道设教。  相似文献   
32.
论墨子的“天鬼观”非宗教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希宇  张幼林 《齐鲁学刊》2004,3(3):101-107
墨子的"天鬼观"是否宗教教义,墨子是否宗教教主,20世纪的国内外墨学研究者存在很大分歧。由于在墨子的"天鬼观"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因此"天鬼观"不是宗教,墨子当然也不是创教教主。墨子鼓吹"天鬼观"的主观动机,就是借助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信仰的"天鬼"的神秘权威,宣传和推行其以"兼爱"为中心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因而"天鬼观"是一种神道设教。  相似文献   
33.
吴波 《船山学刊》2005,(4):89-91
《阅微草堂笔记》的思想文化意蕴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一是纪昀本人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而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却又肆意称道灵异、张扬鬼神;另一方面,虽然强调天命的不可更改性,却又不断地强调人改变天命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其彰显圣人“神道设教”的创作动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4.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2,(5):106-111
《醒世姻缘传》中的神道教化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思想传统。由凡入圣的晁夫人是儒家博施济众、仁爱为本的理想化身。晁梁最终选择以孝子终身的生存方式 ,显示出儒家血缘伦理道德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晁源、狄希陈与薛素姐的两世孽缘则表明 ,《醒世姻缘传》消化吸收佛教因果轮回观念 ,无非是要强调儒家仁义纲常为本的伦理道德设置不容践踏。作者在神道设教中弘扬儒家道德理想的主观意愿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的写实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5.
本文通过对《白虎通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人相与”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诸礼义理的甄别和礼制框架的设定上又超越了董学。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唯一的一部官方礼典,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相似文献   
36.
草木、花柳与群钗——神道设教与大观园群钗的神界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的方式把太虚幻境、大观园写成草木、花柳世界,赋予降凡的太虚幻境诸风流冤孽以"花柳"、"草木"之特性,群钗咏花实际上就是自咏,大观园的花开花落也就成了群钗命运的象征.这表明曹雪芹成功地将诗性叙事嫁接到宗教叙事中,令<红楼梦>有别于通俗小说而成为抒情体小说经典.<红楼梦>关注的不是思想,不是事功,甚至不是道德,它关注的仅仅是情缘、仅仅是性情、仅仅是生命,其灵魂是生命意识,其精神渊源是<庄子>,其文学渊源是传统的诗词曲赋.  相似文献   
37.
曾国藩的鬼神思想反对鬼神作为实体的真实存在,且表现出“宰天者人”的倾向。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倡五经而反《新约》,崇孔子而斥上帝,以理性主义的儒家礼教对抗神秘主义的宗教神权。曾国藩曾主持过求雨、祭祀龙王等活动,但其本意是通过“神道设教”实现其教化目的与政治目的,以稳定人心、消弭拜上帝教的神权影响为指向。在对天人关系的表述中,曾国藩所说的“天”主要是“义理之天”,而非人格神意义上的“主宰之天”;他强调“宰天者人”,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与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38.
韩星 《天府新论》2014,(3):33-39
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文武兼备的基本精神。儒家的"教"包含教育、教化、宗教三重含义。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通过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体现出来。以三祭之礼为代表的"神道设教"是一种典型的儒教形态。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为辅是儒家的本质特征。今天,儒家的更新发展应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