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66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486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科举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以其求真的学术品格、开放的学科体系,在保存历史、认知规律和阐释文化中.给人以新的启迪与借鉴.科举学研究表明:科举时代的教育并非只有"应试教育"而无"素质教育",我们应保存和重构完整的教育史;科举考试的某些规律至今仍发挥潜在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观照;科举考试虽产生考试崇拜的负面影响,但它所蕴含的公平竞争的人文价值,足可与古代奥林匹克体育竞技精神、当代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精神相媲美.  相似文献   
12.
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探究种类繁多的科举考试科目和宽广专深的考试内容,既可从一个角度展示科举学的广博性,也可为当今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谈到科举,便会与"八股""害人""毒害""愚民"相联系,并且在公众视野中那些誓死抵制科举的文人一定抵制的是科举制度,笔者对该说法提出了质疑,便提出该考究,意在通过研究抵制科举的明清文人代表来研究科举是否符合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外书摘》2014,(12):34-35
1905年,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废除科举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在半个世纪以后,这个被他们埋葬的科举,居然会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名义,部分地还魂了。至少,两者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是由统一的机构出题并且组织考试,而且将学校考试和官员准入考试结合,凡是考上大学的,就意味着有了准官员的身份,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相似文献   
17.
纲鉴史书兴起于隆庆年间,盛行于万历年间.适应科举需要而产生的纲鉴史书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和明确的为科举服务的主旨.它在明中叶以后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其影响上至帝王大臣,下至百工村妇,甚至还流传至国外.同时,纲鉴史书的内容还被其他书籍所引用、论证.纲鉴史书的这种影响力典型地体现出它的史学普及功用.  相似文献   
18.
麦家的小说集《天外之音》(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版)中有篇《密码》,提及伪军司令官张一挺的经历,其中这样写道:"张司令……自幼聪慧过人,十八岁便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是全县有史以来最年少的‘秀才’。这使他的志向变得宏大而高远,但横空而来的辛亥革命打乱了他接通梦想的步伐……"(第138页)张一挺既然乡试考了第一名,应该是举人了,还称他"秀才",无疑不妥。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相似文献   
19.
文言的长期流行,不仅与古代文学和思想演变密切相连,更重要的是受科举考试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时文危机是人才、教育与政治危机的聚焦点与集中反映,其根源主要来自八股考试的自身缺陷、西方军事侵略和语言文化的冲击、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三个方面.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是从文言转向白话的关键所在.失去科举选士制度保障的文言文,其实用价值、学术地位和教育影响迅速下降,由此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语汉字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20.
科举经费与科场供应对科举考试意义重大。清代科举经费名目繁多,科场供应事务纷杂。为了有效管理,清廷对科举经费制定了相应的核销、监管、稽查和处罚制度,并要求厉行节省,因时投入;对科场供应要求由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妥善保管所供物资并例行检查,在供应方式上要求统一供应,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清代科举经费与科场供应管理制度兼具规范性和灵活性,目的是为了保障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和科举制度的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