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最新发现的史料表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张我军的处女作,是他在1922年9月创作的《壬戌七月既望鹭江泛月赋;》20世纪20年代初,张我军在厦门期间,与号称"我国文人诗社之最"的传统诗文社团——菽庄吟社有过密切往来,它对于提高张我军的古典文学修养、培养其传统诗文的写作习惯、增强其"抗日复台"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等都很有帮助,同时也为他其后开展对台湾旧文坛的抨击作好了文体上、思想上等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4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诗歌:“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膈膈膊膊鸡初呜,磊磊落落向曙星。”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相似文献   
43.
秦德祥先生是"常州吟诵"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近30年来,他为"常州吟诵"的采集、研究、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在吟诵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44.
公元745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1797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创作《忽必烈汗》,对于英国近代诗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虽然两位诗人所处的历史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并且身处不同地域,但是,这两首巨作却有着诸多联系。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发现两首诗歌在诗歌题材和作诗方法两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进而探讨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两首诗歌求同存异的探索,为中西诗歌文化的学习开拓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5.
马佳 《管理科学文摘》2009,(32):235-235
我国古代诗词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它以优美的语言,经典的词藻,真挚的感情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道的风景线。古诗词自开创以来便拥有大量的追捧者,文人豪客更是不惜挥毫泼墨,如今传承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且数目庞大,种类繁多。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好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是每个担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文心雕龙》呈现的刘勰诗本体论是中国古今诗论中最完备的诗歌本体论 ,情感论是其重心。在情感的浓淡收放、情感的自然化与社会化方面 ,都显示出刘勰的节制与中庸。他对“诗缘情”说矫枉过正 ,偏向于传统与保守 ,但其“怊怅切情”说发现诗不是感情的放纵 ,“感物吟志”说发现了诗的情感体验及诗的生成过程 ,意识到了诗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是保证诗的道德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7.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宫中行乐词》《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丽辞书写所标示的谪仙追梦长安,始于行乐,终竟失乐的梦幻隐喻,成为其贵游身影与谪仙困境的重要前后对照示意图绘,可以视为诗仙李白长安追梦之旅及其情志焦虑的重要文学隐喻。也正是本文所尝试观照与诠释之论述旨趣所在。其中具体借由骈俪、声律、焦虑三者绾合又彼此互涉,从而映现诗仙李白供奉翰林文学侍从短暂生涯,并且深具行乐与失乐彼此互涉,又表里相应的"美丽与哀愁"贵游困境隐喻。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唐代道士在长安宫廷的活动,揭示道教与政治、道教与学术的相互关系,说明道教对唐代的大一统和长安的学术界都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肯定道教在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宗教学作了点滴尝试。  相似文献   
49.
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的称颂等五个方面.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呈现出了明显的遗民之思,其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互存的.  相似文献   
50.
尚一鸥 《学术研究》2015,(3):148-152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分别是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两位作家文学起点上的某些规律性存在,反映出两位大师成功的某些侧面。处女作一鸣惊人以后,莫言以故事讲述、村上以语言革命为艺术追求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小说风格。两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笔耕不辍,农村生活积累和都市题材创作是佳作陆续产生的源泉。对蒲松龄志怪小说的发掘与"以译养文"的持之以恒,分别是莫言与村上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