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28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1217篇
社会学   6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对"兴"义的描述本可按照当时已经明朗的审美路线进行阐发,但刘勰描述"兴"的概念,以毛诗、郑笺、离骚经为依据对象,从它的经学诠释意义出发,旨在讽谏教化。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刘勰的经学趋向、"兴"具有浓厚的经学传统、指责作文时弊。  相似文献   
92.
"三世说"是公羊学重要思想之一.董仲舒将鲁十二公按照时间远近分为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在董说的基础上,何休将三世发展成为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衰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社会由衰乱世向太平世发展的过程便是王化由鲁扩散到诸夏,再扩散至夷狄的过程.在<公羊解诂>中,何休将<春秋>众多书法纳入其三世说,如大夫卒日、大小国之别、夷夏之辨等.何休"三世说"深化了<春秋>王鲁、夷夏之辨等义理,促进了公羊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3.
语汇是思想的表现,语汇的变化也是思想观念变化的反映。从先秦时期既已广泛使用的君臣之义,到隋唐之际开始出现的君臣道合,虽然二者的内涵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语境还是语汇所折射出的政治意义都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这一语汇上的变化所揭示的是唐宋时期君臣双方对二者关系的一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4.
《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成书年代至今争议较大,但多数主张成于嘉庆时期。该书作者和研究者都认为,白仲家、车寨苗、鸦雀苗、黑脚苗、郎慈苗和六洞夷人等族称,为《百苗图》首次启用的称谓。事实上,这些族称在乾隆时期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中已出现,且其所述内容与《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十分相近。这足以说明《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中所发现的新族称是在乾隆时期启用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当成书于乾隆中期。  相似文献   
95.
语言的称指意义是语言意义的一个重要层面,在阅读与表达的双向体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称指意义的狭义层面进行探讨,认为,称指的语法意义、内容意义和语用意义表现为语言称指意义基础层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为称指解读意义和表达意义提供知识内容和方法依据,成为第一个层次的内容.称指意义的第二个层次为其实践层面的内容,包括解读和表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6.
本文是系列论文“霍桑及其《红字》”的第二篇,对小说的“超长”绪论和通奸主题作了一个政治解读。霍桑因党派倾轧被解职,将对美国政治传统的满腔愤怒泼墨于《红字》序言之中。他选择了通奸这个最敏感、最忌讳的题材作为《红字》的主题,对北美的清教传统进行了清算,借古讽今,直抒心中“不快之事”。  相似文献   
97.
在近百年间被归于中国哲学这个大题目下的研究内容中间,存在两个可称为“截断众流”和“中西互释”普遍方法,但相关的学者在运用的当中却缺乏针对它们的清晰论说与系统反思,本文就希望较全面澄清这两方面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前一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前史的认识:一个动态的思维变迁过程并不等于一幅静态的社会历史图景,如果希望完成一部完整的学术史,现在有必要为中国哲学添补一段“史前史”而不是求助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决定论,但这一工作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来讲却仍困难重重。至于第二个问题因关涉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合法性显得更加重要,至今为止的种种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阐述都缺乏可靠依据,我们不能保证已经获得了贯通中西学术的统一标准,比照佛学入中土时所经历的“格义”过程,也许会对我们理解现在西方哲学的传入有所帮助,我们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取得足够的谈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话语,或另辟蹊径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98.
《文心雕龙》之“典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典雅"特征很重视,当前学界多认为"典雅"与儒家经典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相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却有一层更重要的内涵被忽略了,即"典雅"是"六义"的体现."典雅"不只限于对儒家思想内容的学习,也不是要学习经典质朴的文风,最主要的是要学习经典的创作原则,即文有"六义",概而言之,是做到"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9.
张城 《江海学刊》2023,(5):53-66+255
清末民初之际,作为一种思潮传入的马克思主义就不断与中国历史文化相融合,走过了漫长的中国化历程。在早期传播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中国知识分子借用“格义”之方法论,用本土固有的思想媒介,如大同、井田制、墨子等,比附接引源于西方异质文明的社会主义。尽管他们学习不够系统,理解并不深刻,宣传介绍不够全面准确,甚至主观上还有各不相同的动机,但客观上的确为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开了一扇窗,逐渐让国人知晓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形塑了未来社会之理想图景,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0.
侠者的影响、儒学的教育、道家的熏陶使司马迁侠 (分言为义、奇 )的人格特征早在其少年时代就已基本形成 ;青年时代的壮游之举不仅使司马迁坚信了自己的信仰 ,也磨练了意志 ,宏阔了胸襟 ,陶冶了情操 ;中年时的入狱和受刑 ,使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更加透彻 ,友情观与荣辱观最终形成 ;晚年著成的《史记》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格。《史记》是一座高耸云天的人格美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