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3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216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82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84篇
理论方法论   191篇
综合类   2702篇
社会学   329篇
统计学   5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91.
交付特定标的物的权源是复杂的,主要在于其所依据的请求权基础追求的价值目标有所差别,分为追求物的完整利益和物的价值利益两种情况,两种利益的损害赔偿方法是不同的。该物毁损或者灭失时必须根据其权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损害赔偿方法。毁损或者灭失发生的时点以及可归责原因等因素也将影响程序的选择。解决特定标的物毁损或者灭失的执行问题需要在区分交付特定物权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损害赔偿方法,并结合毁损或者灭失的时点、可归责原因等因素寻找方案。  相似文献   
92.
93.
汉风是一位很有思想见解的艺术理论家和画家。作为理论家,他对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的现状与走向,都有较为深刻的思考,他发表的许多文章充分说明这一点。他善于思考的品质和能力也反映在他的中国画创作中,并赋予他的中国画以独特的个性面貌。  相似文献   
94.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整个学风,其对“心”的阐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阳明所言之心,体万物而不移,妙运生生而不穷,即性即理,而为人一身之主宰.心物关系中的心应该在这种含义下理解.王阳明用“意之所在”与“明觉之感应”方式来训释“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把“物”放在了心的映照之下.最后,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中的“心”、“物”是以互相彰显的方式存在的,而这个桥梁就是“感通”.心物在互相彰显下存在,二者紧紧不离,既无离心之物,也无离物之心.  相似文献   
95.
"志"、"意"是宋代理学一对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却为近代学者所忽视。通过分析先秦孔孟思想可知,"志"具有目标、志向的内涵,而"意"则表示一种主观经验。宋代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志"、"意"的内涵,提出了"志"、"意"的两个重要属性:"志公意私"、"志意属情"。在深入理解"志"、"意"内涵的基础之上,可以构建出理学意向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96.
李翱的《复性书》作为主要讨论"复性"之方的重要思想史文本,其性情观的思想渊源深远,特别是在"情"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三个方面受到《荀子》的很大影响。对李翱之"情"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探讨"情"本身的善恶,而须引入人这一主体及其实践工夫,因为对"情"的内涵的界定不能脱离作为道德主体的"心"和扰乱人之情性的"物"。性、情之间并非只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情"固然需要"性"作为自身向上提升的目标和动力,但是"性"也需要通过"情"从而在感性的现实世界中显现与落实自身。性与情的内在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丰富的人。因此,"性与情不相无"这一命题相较于"性善情恶"、"灭情复性",更能突显李翱性情观的特色。性、情关系的厘清决定了李翱的"复性"之方不是"灭情",而是通过"弗虑弗思,斋戒其心"与"本无有思,动静皆离"两个阶次来"止情复性"。"复性"成圣后便能"物格于外"而不应于物,"情应于内"而无情,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97.
劳力一劳心之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结构性论题,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第一位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及其成果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约略经历了劳力—劳心结合的"圣人创物"说和劳力—劳心分离的"小人末技"说两大阶段,当下正追求在新生产力基础上的劳力—劳心结合的众生创物前景。  相似文献   
98.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应当以服务为宗旨,有很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服务水平,以客户满意度为衡量基点,而管理只是作为达到上述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信仰危机,学界提出了信仰教育存在的诸多缺陷及对策.然而并没有触及其根本原因,即信仰教育的“双颈瓶”问题.观念认知瓶颈、心理疏导瓶颈是制约信仰教育效能的关键要素.只有在遵守主体间性律、心理共情律、零容忍环境净化律的基础上构建体验熏陶式方法以消解信仰教育的“双瓶颈”问题,才是提升信仰教育效能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100.
时仲省 《新天地》2016,(1):46-47
老年人时常会感到眼睛不舒服,有时发痒有时干涩甚至有时感到视物模糊.出现这种情况,你是找医生还是自购眼药点眼?据了解,不少人老年人是选择后者.他们认为,眼睛稍有不适算不得啥病,自己点眼药就可解决问题,为此找医生是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