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7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01.
《东岳论丛》2016,(5):156-162
在《訄书》古奥晦涩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一整套现代性的思想观念体系。进化论与进步的理念构成了该书思想表达的一条主线;对传统进行的系统性诠释不仅促进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大解放,而且开启了近代中国反传统的先声;对科学世界观的系统运用则解构了帝制中国的合法性信仰。该书借学术以言政治,无论从学术史还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都算得上是晚清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02.
《东岳论丛》2016,(1):169-173
章太炎被尊为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上独树一帜,其本人是终结旧学、开创新学的枢纽性人物,但其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多年以来未曾廓清。章太炎与朴学大师俞樾、孙诒让、谭献的师承渊源、对小学的研究规范的贡献,在学术史上不仅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更从"内在理路"的研究维度,彰显了早年朴学训练为他种下的基本政治观念,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黄春华 《江汉论坛》2003,(10):61-63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问家,他与民国时期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的黎元洪过从甚密。章太炎对黎元洪的青睐,半出于民初政治斗争的需要,半出于他对黎元洪个人品德的钦慕和对黎元洪所予帮助的感激,而民初政治斗争的需要是章太炎看重黎元洪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近代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精英阶层对救亡路径的探询,在这个过程中,执守不同追求的文化学者们依据自身的观念模式进行着自己的文化选择。近代后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佛教思想也做了适合彼时彼境的调适和准备,具备了与近现代文化潮流相沟通的可能性,从而与试图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寻资产阶级革命武器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了某种交集,一方面丰富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源泉,另一方面也使佛学获得了一定的振兴和创新的契机,实现了近代社会革命和近代佛学革命的双赢,章太炎与吴越佛学的关系,似可为此做一注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佛学本质上是一曲凄清幽徐的人生哀歌,与经世致用,追求入世和担当的革命情怀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05.
东京留学期间,周氏兄弟曾师从章太炎,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章太炎的"文学复古"思想,不仅拓宽了周氏兄弟的文学视野,而且影响了他们的早期文学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的形成,这种影响在《域外小说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鲁迅在早期的文学翻译中追求文风古朴,周作人崇尚"名从主人",周氏兄弟的文学翻译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章太炎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6.
法家在近代的复兴,除了时代的召唤之外,还存在着发生在儒家内部长时期的学术史的准备。从章太炎的荀学研究入手,观察从清代中期不断壮大的礼学思想及其在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变形,可以发现,章太炎在重新梳理法家人物谱系的基础上试图进行新的儒法互动。章氏将"法"的概念回溯至《周礼》,法家由此超越了自汉代以降的单纯工具论的层面。在西方现代学术思想以及经典文献所记载的原始礼法的汇流中,儒、法关系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加强制度建设无疑是晚清政治治理的基本课题,而在章太炎的思路中可以见出,道德建设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7.
一、傅斯年首先是个学者,是个能博能精的学者能博是指他读书多,知识渊博,通古今,融中外 他的"博"表现在: 1.读书时,将章太炎弟子赶下讲台。朱逢仙《文心雕龙》讲义,一夜读完,摘出30多处错误,要求校长撤其课。  相似文献   
108.
从对传统文学接受模式的批评视角解读章太炎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接受模式,这对于民族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它也日趋显露出僵化和保守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接受模式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章太炎的有关理论为参照,观照历代关于该模式的不同意见,提出对该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提供新的思维和接受视角.  相似文献   
109.
在切入正题之前,先说个引子:1922年4~6月,国学大师章太炎应邀在上海主讲国学,前后共十讲。因为章太炎讲学奇崛深奥,征引弘富,没有几分国文功底的人是听不懂,也记不全的。在现场听讲的各方人士中,就有邵力子,他无意中看见一位年仅22岁的学子的笔记,觉得功力深厚,深得神髓,于是就在自己主编的(《觉悟》上连载,受到读者欢迎。同年出了单行本,之后先后印行过32版,至今仍有重印,这就是《国学概论》。而书的作者曹聚仁也深得章太炎首肯,亲自收为弟子。  相似文献   
110.
世燃 《新天地》2013,(9):20-21
今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29个教师节。1985年我国拟设教师节之时,各方对教师节设在何日有不同见解——冰心先生建议设在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叶圣陶先生则认为应设在秋季学生入学之际……春华也好,秋实也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之道本就是一阕说不尽的人间词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