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7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52.
53.
54.
近世以来,西学东渐,逐步形成融会之势。在融会中西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加以超越,寓世界文明建设于中国建设,是近世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潮流。章太炎的文明批判与礼教批判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很大,归国后的鲁迅仍然延续着对章太炎的学习。通由章太炎,鲁迅大量接触释、庄思想,这使得鲁迅得以实现转识成智并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所谓以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即不通过条分缕析去说教,而是通过智慧领域的诗与寓言加以暗示,将道理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去启迪人,使人自悟,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作圣之功”。从章太炎与鲁迅的案例里可以发现,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场冒失的、突然的运动,也并不是一场仅仅局限在中国的运动,它是一大批前代思想家对于世界文明作出总结反思之后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55.
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文抄公"体是对章太炎文学复古思想的复归。章太炎的考据之文培养了周氏作文的求真精神,他提倡小学以达到文学复古的思想又使周氏注重修辞的精确与朴质,这两点构成了周作人的文抄公"体"的主要特征;周氏把章氏的儒家人本主义言说表述为"人情物理"一语,作为"文抄公"体写作的核心价值;"文抄公"体继承了《新方言》借助方言考察中国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史的民间立场,将民俗作为写作的内容主体。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晚清文学复古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6.
曹文轩 《社区》2011,(35):5-6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  相似文献   
57.
早期章太炎在其风光的激进表面背后,有着被人所忽视的保守的一面.早期国家政体构想中的"尊清"保君思想,经济改良思想中所保留的中国式农耕经济禁地,早期思想中就已经具有的贯穿一生的文化保守倾向,以及早期革命实践中保守影子的回归等,体现了他早期的保守思想因素.从保守角度审视早期的章太炎,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复杂思想的全貌,也可以理解他思想多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8.
乡音如胎记     
齐夫 《社区》2012,(14):12-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在外闯荡多年却乡音依旧的老者形象。国学大师章太炎,浙江余杭人,离家多年却乡音依旧,说话要有人翻译。他演讲时,往往要有五六个弟子作陪。有写板书的,倒茶水的,找资料的,大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其情景甚为壮观有趣。他的开场白很狂:“听我上课是你等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不过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一是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资格狂,二是其外号就叫“章疯子”,本色使然。  相似文献   
5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忧国忧民的时代精英们把目光共同投向了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游侠"身上,章太炎力图从自己的文化底蕴中找出游侠与时代的结合点,从而选择了"儒"与"侠"并举可以达到"躬行"与"力为"的有效结合,以促使革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0.
包莉秋 《学习与探索》2007,1(4):203-205
集学者与革命家于一身的章太炎是国粹派在文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复杂并徘徊于"求是"与"致用"间。他的文学功用观则从政治的立场出发体现了其致用精神,他主张"修辞立诚"却又自觉强调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