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177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593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王琳 《云梦学刊》2004,25(5):5-7,12
历代楚辞学家以屈原《九歌》为“祭祀歌”,然考屈原的身份、《九歌》的词采、祭祀的礼仪,与此说多有不符。《九歌》当为“祭事歌”,即为一场祭祀之后的记叙与抒情,而非“祭祀歌”。结合史料考察这场祭祀的时间、原由、主祭者等因素,可更加有力地证明屈原《九歌》为“祭事歌”。  相似文献   
82.
我知道于是之的名字是从《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开始的,后来又看过《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掌柜,从此他的演技便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再后来因工作关系没少见到于是之先生,并多次接送他来市文联开会。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女性文学倾向出现变化 ,产生了新话语 ,这是以思想解放的大潮为前导的 ,受到了西方女性写作和阅读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作家们把女性身体之美放进了审美空间 ,对其自我表达有着双重笔墨 ,找到了一种审美关系 ,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女性性别语境  相似文献   
84.
中国民歌如按流行区域来划分,可分为乡土民歌(乡村)与时调小曲(城镇)两大类,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渊源关系。但如要从乡土民歌中划分出时调小曲,做出畛域分明的区分界定,又颇为困难。从明清之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凤阳歌》(乡土民歌)演变为《凤阳花鼓曲》(时调小曲),最后形成《花鼓戏》(戏曲)的生成过程,可以窥见明清之际时调小曲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85.
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成为莫言写作《天堂蒜薹之歌》的动力,也使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小说从叙述者、《群众日报》上的文章和瞎子张扣的唱词三个角度对蒜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这三个角度分别代表了精英、官方和民间的立场,同时也构成了三个叙述文本。这三个文本分别属于小说叙述文体、新闻文体和政论文体、民间说唱的韵文文体。多种文体被组合在一个叙事结构中,构成一部跨文体的小说。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莫言将西方现代派手法与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交融在一起,使其叙事方法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86.
侗歌海洋     
木子  卫涛 《新少年》2014,(9):2-2
侗寨鼓楼、风雨桥,这些极具侗族特色的建筑,在贵州侗乡随处可见。但是,侗歌更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文化的精髓就是侗歌。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用歌声传递情感,记录生活。贵州省黎平县铜关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村里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唱得一口好歌。这里有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浓郁氛围,“饭养身,歌养心”已经在侗寨根深蒂固。他们把“歌”与“饭”看成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寨子里每逢重大节庆等喜事,人们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欢唱侗族大歌。这里的侗族大歌曾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称赞为“侗歌海洋”。  相似文献   
87.
老渊 《老友》2014,(9):25-25
正《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我已记不清读过多少次。少年时期读过,那是"囫囵吞枣":对其中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感受。青年、中年时期读得较多,渐渐能认识到曹雪芹大师笔下的吐露、倾诉、发泄与寄托。一首《好了歌》,唱出封建朝代世人的心声,显得那  相似文献   
88.
韩高年 《求是学刊》2005,32(5):84-87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赋的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铺陈物类"和"不歌而诵"都起源于远古祭神仪式上巫祝铺陈祭品的言语活动.西周及春秋时代,随着巫祝官守演为世卿大夫政治,"登高能赋"、"赋诗专对"、"不歌而诵"也成为卿大夫的文化人格和行为艺术.战国之"士",以道自任,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士以口诵述其道,以铺张扬厉论其术,最终形成文体的赋.  相似文献   
89.
土族是甘青特有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五个地区—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三川地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以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土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尤其看重婚礼。热闹而隆重的婚礼仪式 ,从娶亲、送亲、结婚仪式、谢宴等每一个程序几乎都伴随着婚礼歌而进行。不同地区的婚礼歌具有不同的风采。互助土族婚礼歌的唱词内容十分广泛 ,涵盖了互助土族人宗教信仰、审美文化、文化艺术、伦理道理、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 ,是一幅浓缩了的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美丽画卷。一、互助土族婚礼歌的…  相似文献   
90.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4,20(6):132-136
从生命本体论、生命认识论和生命价值论三个层次破读《红楼梦》"好了歌"及"解",分析曹雪芹文化反思意识生成的原因,检讨《红楼梦》语境中"他乡"、"故乡"概念的意义隐含,推究出曹雪芹诗性加神性的人生理想及对"人"的终极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