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潘雁飞 《云梦学刊》2012,33(5):31-33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近似古代类书,分论说、考据、记述三编,三编之下又分十四个子目,其体例不仅科学,而且选文精当、权威、周详。可谓一册在手,便可总揽百年来舜文化学术研究之概貌。由于其始终围绕舜帝这个核心选录文献,又由于其所选是以学术价值为标准,虽然类书是“非经非史,非子非集”性质,笔者更愿意套用古代文学选本的称呼,犹如《诗三百》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一样,个人以为,《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实在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近现代百年来舜文化学术研究的“总集”。《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煌煌八大册,由陈仲庚、王田葵、张京华、尤慎、蒋华、周亚平、吕芳文辑录整理,凡620余万字。岳麓书社2011年12月出版。举其大者,笔者以为有如下几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52.
《编珠》是隋代杜公瞻为隋炀帝编纂的一部类语体类书,编纂时间约在大业六年(610)至大业七年之间,编纂地点在江都。《编珠》在唐宋时代流传不广,《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等对其亦有著录,又可见其流传之余绪。清代高士奇在翰林院整理旧库纸堆时发现了《编珠》残本,补续之后将之刊行于世,《编珠》遂再次公开流传。高士奇补遗本《编珠》与原本有很大不同,《续编珠》则是高士奇据《编珠》体例而成的新作,目前《编珠》主要有清吟堂本、翰林院本、文政十二年本3个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53.
本文将类书研究分作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描述类书研究表现形态的大致变化。我们认为在目录、辑佚、校勘诸 学中体现出来的类书研究是传统类书研究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类书研究则在研究范围的拓宽、研究范式的转 换、和研究视野的更新这几方面表现出与传统类书研究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54.
明代万历间刊《万用正宗不求人》、《妙锦万宝全书》等日用类书的"诗对门"和"笑谈门"辑录了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在选材倾向、欣赏旨趣及文化属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悖逆传统诗学观念的特征。它们奉解颐、娱乐为最高原则,形式上竭力迎合市民大众的欣赏习惯。这些诗歌对娱乐、谐谑价值的公然肯定,是晚明城市"幽默"文化精神的折射,是对"庄重"诗学传统的一种颠覆。在我们建构明代诗歌史的过程中,复古派、性灵派等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固不可削弱,但曾流行于晚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资料也是不可偏废的基石。  相似文献   
55.
《中华大典》设24个典,100多个分典,预计将出书8亿字,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最大类书。《中华大典》已陆续出书,2009年计划累计出书近2亿字。  相似文献   
56.
类书对一时代普通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趣味以及思维方式均有影响,所以通过唐代三部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情况,考察类书与陶学的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唐代类书接受了钟嵘关于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述;对陶渊明诗文的辑录方式,使其具有选本批评与摘句批评意义。唐代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为读书界提供了相当的知识与思想资源。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唐代类书的编者见识高,选录全面,评价公允。  相似文献   
57.
58.
《集仙传》是一本久佚之书,自唐以来一直真伪莫辨。究其原因,是由于此书存在同名异书现象。《集仙传》至少可见五种不同的版本,分别为唐前本、《太平广记》本、王太虚本、曾慥本和四库提要本。这几种各不相同的《集仙传》彼此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59.
《释氏六帖》作为一部中土佛教类书,所叙录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有大量的佛教掌故和术语,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人文掌故,更有丰富的古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即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和物理、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工艺制造七个方面,分类总结此书在古代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以丰富和深化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0.
类书起源及其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素娟 《唐都学刊》2007,23(6):121-123
类书的出现是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给人们临文查阅带来极大的方便。各朝代出现的具有不同特色的类书,反映了类书繁荣的历史局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