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类书<太平御览>何时成书,历来说法不一.聂崇岐先生提出了成书于太平兴国七年说,并列举了三大证据.但考诸有关文献,便知其三大证据均不足为据,本文认为<太平御览>应是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62.
古代的类书 ,起到今天百科辞典的作用 ,是通过多方面的收集和记载 ,获得丰富的资料 ,为利用者做参考而专门编辑的图书 ,是传统图书的一种类型。类书的价值与类书的内容有关 ,即与情报的选择范围、标准以及读者的便利有关。本文意欲以传统图书即类书编辑的方法为线索 ,探讨类书在韩国的利用情况 ,以及类书的变化、发展、现代继承方法等 ,从而加深对中韩文化交流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3.
严格说,《精神病自诊手册》是一本医学类书籍,但笔者更愿意将它做为“社科读物”推荐给大家,特别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因为该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病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化解由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创造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良好氛围大有益处。有专家提出:中国已悄然进入“精神病疾患年代”,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这一论断并非危言耸听。据国家卫生部及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50年代,中国精神病患者率为2.7‰,而目前中国重性精神病患者率则为13.4‰,病人总数为1600万,其中精神分裂症高居首位为600万,并且新病人每年至少以10万人的速度增加;强迫症等轻性精神病患者率,据北京地区调查显示为35.18‰;5%的国人患有不同的精神疾病。就绝对数字而言,称中国为精神疾病患者大国恐不为过。精神疾病的大量存在及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引发的社会问题怵目惊心。北方  相似文献   
64.
类书性质新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古代书目中类书的著录以及今人对类书的论述入手 ,分析古今对类书性质认识的模糊与不足。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一些类书的深入剖析 ,从理论上给类书作出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65.
论赋体类书及类事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体类书及类事赋,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类特殊的科举用书,最早的用途是举子对付"帖经"考试.现存赋体类书和类事赋都是宋人作品,数量虽不多,然而它代表了一个图书"族类".赋体类书、类事赋的功能虽是类事,但要写得像"赋",又必须具备赋体的基本特征,因此部分文采斐然的类事作品,不妨让它在类书、文学之间游移而"两栖".  相似文献   
66.
《文馆词林》严谨的编纂体例为据其残本重构解析《文馆词林》文体分类提供了可操作的可能性。《文馆词林》在继承魏晋南北朝总集编纂和文体分类成果的基础上,极大的丰富了文体分类的级次体系,扩展《文选》类总集的二级分类至“文体——部——类(大)——类(小)——作品”多级分类结构;在部、类命名和分类标准上趋于统一,较之《文选》更具有体系,而其取经类书囊括宇内的“部”“类”统摄体例,亦为丰富总集文体分类方式提供示例之本。  相似文献   
67.
立足于清官方立场,四库馆臣通过撰写《四库全书总目》,刻画了明代类书“饾饤稗贩”的形象,并在批评中重重渲染,使之成为“定论”。进而又以文献内容和纂修体例交相结合,构建了看似严谨实则严苛的类书批评体系,将明代类书纳入其中大肆抨击。清人以“俯视之眼”构建的类书批评体系,终究难以逻辑自洽,以至在评价标准上前后割裂,在历史叙述时自相矛盾,在论证过程中引据失实。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清人明代类书批评,既显示出卓绝的学术眼光,也存在学术缺失和时代局限,有必要予以“正本清源”,以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回归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重新审视明代类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8.
儒藏总序--论儒学文献整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作为历经两千五百余年发展的系统理论,已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和财富.要摆脱儒学研究的隔世感与陌生感,确立儒学的本位意识,认真搜集和整理儒学文献,建构完备的儒学文献库,就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了.汇集儒家经学的、理论的和历史的文献,编纂出一套大型丛书,同时研究儒学文献的类别,创立一套新型的适合儒学文献的分类体系和著录方法,仍然是摆在当今学人面前急需完成的神圣使命.<儒藏>将儒学文献以"三藏二十四目"来分类著录,以"丛书"和"类书"结合的方法来区别处理,形成以儒学为主题的"儒经"、"儒论"、"儒史"的基本著录体系,将历史上内容繁多、门类复杂的儒学文献系统地搜集和编录起来.  相似文献   
69.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与作为书籍体式的类书,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产生于不同时代,但两者在功能、题材、体例等方面有着天然联系。中晚唐时期的私修类书与律赋,在上述联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两者在科举考试这一相同的背景下出现,有着相似的生成机制和政治教化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此期的私修类书对律赋的体制特点、理论主张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0.
古典诗歌的“学问化”,与类书的编纂及类书编纂中形成的“类”的观念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类书的编纂,以及“类”的观念的渗透,古典诗歌的“学问化”才得以实现。所谓“类”的观念,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相似材料的模拟与联想、对接;二是类聚群分,分门别类。这种“类”的观念,贯穿在类书编纂者抄书和分类的活动中,成为古典诗歌“学问化”的运作机制。首先,文人们通过编纂类书来裒集“诗材”,积累典故和辞藻,丰富自己创作的“语料库”,从而将一定时间内诗人所采用的语汇固定化、模式化;其次,类书的编纂者为了方便文人创作诗歌时使用,将采集来的语料以属对、联缀的方式加以编排,反过来完善了诗歌的形式美学,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最后,类书的编纂者在“引譬连类”思维的指引下,将纷繁的物象组织成一个庞大的象征符号网络,从而完善了诗歌的象征美学,也促进了诗歌的类型化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