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6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环境规制在降低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效应时也造成了经济波动,金融发展是否可以平抑这种波动?对中国31个省市1980-2011年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及经济波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强度跟经济波动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程度对经济波动有平抑作用;金融控制越弱、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越小。中国应在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弱化对经济运行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82.
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现有的文献假定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能够像其他国家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与现有的经验证据是矛盾的。并且,现有的研究也没有准确揭示财政分权的多种效果以及作用机制。本文利用1986 ̄2004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从整个时间跨度来说,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在不同时间区域内其影响有所差异,在1994年前它对经济增长并无促进作用,而1994年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同时,我们发现财政分权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在分权的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也表现出类似的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加剧了地区差距。针对这些证据的一个共同解释就是,目前我国的财政分权其实是一种不完整和不规范的分权,如果要在保持分权的增长效应的同时,弱化其波动效应,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那么最关键的就是实行公共财政体制,并在这一新体制下实现合理分权。  相似文献   
83.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大量返乡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就是其突出表现之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返乡农民工中的失业者约有2500万人,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时出  相似文献   
84.
涂巍等 《统计研究》2015,32(4):8-13
本文使用1978-2013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从总需求、产业、生产力、就业与工资、价格水平、货币与利息6个方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规律。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转型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经济周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和1991-2013年。前一阶段,主要是供给面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且波动率较大。后一阶段,经济波动表现为需求驱动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这反映了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空间上频繁迁移的特点,即宏观经济景气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反之,则迁移回农村。  相似文献   
85.
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现有宏观经济模型的反思,大量文献试图将金融部门纳入宏观模型。近年来,连续时间框架下的金融中介模型具有高度非线性、内生波动、时变风险溢酬和稳态随机等特点。这不仅使之在刻画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和拟合经济现实等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也为融合宏观经济与资产定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剩余消费比率作为度量投资者风险容忍度的状态变量,在连续时间下将基于消费的传统资产定价模型推广到了包含宏观变量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利用机器学习求解了该模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下,谨慎性储蓄使得家庭消费在状态较差时对负向冲击更敏感,从而导致逆周期的消费波动、低风险容忍度和高风险溢酬。结果表明,该模型除了可以刻画消费波动、谨慎性储蓄和风险溢酬与状态变量剩余消费比率的非线性关系外,还能较好地匹配负向冲击发生后风险溢酬、无风险利率、夏普比率等资产价格变量和投资、经济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
一、引言 直至1984年,我国确立中央银行体制后,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二十多年来,我国经历多次经济波动,每次波动都伴随着货币信贷的扩张与收缩,和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一直在银根松紧中反复交替,面临着反通货膨胀和经济滑坡的矛盾,政策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无限风险责任迅速加重,  相似文献   
87.
在系统梳理体制性因素导致中国经济波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体制性因素造成经济波动的分析框架: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在该框架下整合了诸多体制性因素,并利用委托-代理关系分别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分别向上和向下偏离于最优产出水平.最后,给出了简要结论和政策取向含义.  相似文献   
88.
对我国东西部的出口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后发现,它们的波形对应得很好,而且经过相关检验可知,出口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原因.因此,如何从外贸体制及其出口市场管制等方面调整出口进而使得经济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89.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流派。它突破了货币周期理论,把来自供给方面的技术冲击等意外真实冲击看作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否定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的观点;坚持货币中性主张;反对政府的干预政策。它以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的理解,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0.
中国经济波动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