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宋育仁是一位杰出的维新志士。维新运动时期,他揭露时弊,纵论时政,言行并用,呼吁变法。他抨击官僚制度弊端,要求改革官制的思想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志士改革官制的主张颇为相似。其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战争后沉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深厚的国学素养等因素促进了他政治思想的产生。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张西学中源、过度崇古尚古等。  相似文献   
22.
本文主要以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同时代进步人士的比较,对宋育仁展开专题研究,肯定宋育仁为杰出的维新志士。一、对宋育仁生平作评述式介绍,分别从“时人眼中的宋育仁”和“宋育仁生平摘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二、阐析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经济思想及实践,主要论述其重商思想,要求整顿关税,主铸金币的主张,并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及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研究。三、分析了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指出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他经济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23.
本文拟介绍《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的创办背景以及该报“新学”、“道学”并举以“救时”的内容和特点,试图填补丁韪良19世纪90年代生平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并揭示他这一时期在传教思想上由“世俗”向“世俗”与“属灵”之间的过渡,同时兼论丁韪良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黄升任 《学术研究》2006,(6):103-107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也是《时务报》的发起创办人,对《时务报》有过重要影响。由于思想理念不同,他与汪康年在报馆管理上发生了严重分歧,这成为《时务报》最终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使维新运动遭到了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25.
甲午战争后,受近代先贤排外主张影响的皮锡瑞面对着战争的惨败,在外来先进思想的作用下,开始由“盲目排外”逐步转为“文明排外”,从而完成了其政治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26.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刊物,它引起的社会反响非常激烈。在它的读者中,既有对其主张极表赞同的,也有强烈反对甚至嫉视的。应该看到,无论何种反馈都绝不是单向度的,在赞同的声音中同时伴随着一些担忧和不安,在反对的声音中也不乏爱国的热忱,甚至在“嫉视”的反应中也有一些对于中国儒学的深刻思考。当时各界人士往来的信函,真实而鲜活地记录下这些交织的声音。这些书信具体地彰显出《时务报》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折射出各阶层的政治利益与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7.
维新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是和维新变法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维新派极力提倡“西学”,认识到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技术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改变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维新运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虽告以失败,但作为科学发展史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湖南维新运动的兴与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 ,湖南作为中国戊戌维新运动的重镇而受到举世瞩目。时人称颂“振支那者惟湖南”、“可仁可侠者惟湖南”,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湖南维新运动的兴盛令人注目 ,而它的衰落却又比戊戌政变早到两个月 ,兴与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地域范围考察 ,前期各派势力的联手合作和后期新旧两派的分裂是运动兴与衰的表象原因 ,而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则是运动兴与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9.
正对于"戊戌变法"而言,一般来说都是认为由于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慈禧太后掌握着国家的实权,而维新派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杆司令皇帝光绪,所以变法不免要遭到失败。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当时的变法运动时却发现,作为极力推动变法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中的种种策略失误,  相似文献   
30.
对待儒学的态度不同,是引发戊戌变法时期湖南新旧之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激进维新派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侵略,同时也为了宣传变法思想,提出了“保教”的主张,并在恢复真孔教的名义下,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体现出一种保教尊孔的精神。由此引发了青年学子对传统儒学价值的怀疑,造成了儒学信仰危机。保守派坚持对儒学传统的继承,维护儒学的知识体系———经学,体现出一种尊经翼教的思想。新旧两派儒学观的分歧,折射出儒学在近代社会变迁局势下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