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在文学现代性的视野里,新历史小说中的罂粟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被设置为一种异质文化与强势文明的符号,它突入个体的精神领域,既刺激个体生命的欲望化张扬,同时也加速个体生命的消亡,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历史进程中"他者"现代性力量的重要隐喻与象征。新历史小说对待罂粟的矛盾心态,折射了百年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艰难历程。新世纪以来,新历史小说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的转型,为当下文学现代性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罂粟是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楔形文字泥版记载了植物úúKU?.GíL(irr?)的使用情况,以苏美尔语、阿卡德语楔形文字书写的相关医学文献共有15篇,包括URU.AN.NA系列植物学文献、治疗头痛的泥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泥版、怀孕和分娩的泥版。本文以URU.AN.NA系列植物学文献为出发点,分别就泥版中所记载的植物特征、形态、使用部位、治疗功效和毒副作用进行梳理、辨析和讨论。借助植物úúKU?.GíL(irr?)的治疗效果,讨论得出植物úúKU?.GíL(irr?)是罂粟。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文献记载,罂粟栽培技术于公元7世纪末或8世纪初传入中国,在唐代,罂粟的利用价值主要限于花卉观赏;到了宋、辽、金、元时期,罂粟的医药功能得到医家高度重视和广泛使用;鸦片输入中国始于公元15世纪下半叶(明成化年间),在明代,鸦片的医药功能得到了积极利用,到清代,随着混合烟草吸食方法的发明和传播,鸦片开始被滥用,成为危害社会的毒品。  相似文献   
14.
在毒品史研究领域,学界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一是罂粟在唐代传入中国,明代医家已经掌握了提取鸦片的方法;二是鸦片战争前所需鸦片几乎全部来自进口,土产鸦片是嘉道年间引入新罂粟种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唐代罂粟的种名和清代罂粟替换的原因却始终悬疑。本文用花色和吗啡含量两项标准考证出唐代入华品种确系鸦片罂粟种,而观赏为目的的人工栽培导致其生物碱成分的变化和鸦片产量的下降是清代罂粟替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对西欧绿绒蒿Meconopsis cambrica(L.)Vig.及其它来自罂粟亚科(Papaveroideae)的17个种的nrDNA ITS区(包括ITS1、5.8S和ITS2)的序列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序列进行排位和统计分析.所得18个种的ITS序列长度范围为589-676bp,这些序列经ClustalX1.81软件排序后ITS区的序列长度为706位点(ITS1为271bp;5.8S为162bp;ITS2为373bp;包括gap),其中变异位点99个(占14.0%).结果显示,西欧绿绒蒿与绿绒蒿属其它种之间的差异较其与罂粟属(Papaver)的种类之间的差异更大,表明西欧绿绒蒿与罂粟属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因此,将西欧绿绒蒿从绿绒蒿属中划分出来并重新归到罂粟属中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鸦片罂粟自传入中国,早期一直作为药物使用,各种医书中多有记载,但后期明清之际,由于鸦片吸食方法的产生及传入我国,其逐渐由药品转变为毒品,后经一系列吸食方法的转变,鸦片由名药变为名毒在中国逐渐蔓延,泛滥成灾。史学界前人们多从事实上考证鸦片在我国的吸食传播,但没有将鸦片吸食方法之转变与它的传播蔓延泛滥成灾这一事实联系起来,本文集就这一点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8.
舒琦 《百姓生活》2010,(3):61-61
沙袋鼠嚼罂粟消磨时间 在澳大利亚的岛州塔斯马尼亚,生活着一种沙袋鼠,它们居然会以咀嚼罂粟的方式来消磨时间,当地神秘的“麦田”怪圈正是它们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鸦片传入我国前后——兼谈“鸦片”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鸦片(罂粟)是在公元7、8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而不是清道光年间由英国人传来。从历史和语言上详细分析了“鸦片”一词以及“阿片”、“阿芙蓉”、“雅片”和“亚片”等几个外来音译名的来历。  相似文献   
20.
罂粟(鸦片)作为民族耻辱的象征代表着来自西方强势文明的侵入和冲击,是自晚清以来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进程中具有悲情民族主义色彩的典型符号。在小说《尘埃落定》中,阿来叙述并再现了罂粟种植给现代史时期的边疆带来的巨变。作为自始至终撬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的关键线索,罂粟被赋予了多重象征含义,成为作者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边疆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重要意象。特定历史语境中进入西南藏区的罂粟,在激发边民对金钱、欲望迷狂的同时,编织出了边区短暂繁荣的美好幻境,它促使边区社会敞开封闭的大门,作为外来力量,它对于西南藏区的经济、社会的转变以及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速融入国家的现代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商贸和革命两种外在力量双重介入后,西南藏区土司制度走向急速瓦解和终结。在这一进程中罂粟种植意味着某种被带入藏区的现代性,这既是作者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书写的深意所在,也是破解小说作品深层意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