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渲染成一代明君,他那求贤若渴的精神让后人大为称道。其实,历史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得出了刘备不曾“三顾茅庐”的结论。原说法不过是罗贯中通过小说的虚构刻画刘备的崇高人格而已。当然,这也是历代文人们所崇尚的,以此来唤醒统治阶级“用其才”,他们渴望被刘备式的圣人发现,他们活在为自己编织好的意念中。  相似文献   
32.
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对古代兵法的运用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学巨著《三国志演义》所描写的一系列经典战例的解析,阐述了古代兵法对战争成败的重要作用,作者罗贯中对小说中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大胆革新和创造,体现了其对古代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创新思维和新颖独到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33.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34.
刘表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形成,有一个群雄混战的过渡时期。当时存在七个较为重要的武装割据集团,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江东的孙氏父子、荆州的刘表、淮南的袁术、冀州的袁绍、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曾认为“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表)可为英雄”。可见在群雄混战中,刘表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5.
论罗贯中与农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贯中为实现有志图王的政治理想 ,曾亲自参加农民起义 ,图王不成而致力于传神稗史。罗贯中所创作的一系列稗史小说 ,皆以农民起义为基本题材 ,又以农民起义的模式与思想 ,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蜀集团进行了生动描写与深入思考 ,使其与《水浒传》一样 ,都对后世农民起义产生积极影响 ,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罗贯中是文学史上写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其以农民起义为基本题材的创作思想 ,值得学界积极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6.
试说罗贯中续《水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传》可分为两部分,前半为施耐庵原作,后半为罗贯中续作。纵观全书,前后部分之间存在不少矛盾之处,梁山好汉最可贵的反贪官、反豪强的精神到下半部完全改变,受招安更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而罗贯中的一贯思想是维护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将《水浒》后半部与罗贯中本人所作的《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相对照,也会发现不少相似之处。这些都证明,《水浒》后半部确为罗贯中所续写。  相似文献   
37.
《南都学坛》2016,(1):52-56
汉有乐府始于孝惠二年之前,为大乐之下属,至武帝时提升另设为独立衙门,此可备一说,但仍不是最后的结论,真实情况还当存疑;至晚东汉前期就已经有人以官署"乐府"之名称"乐府所肄之诗",从而"乐府"就由一官署的专名而开始有了一种新诗体的意义;从郭茂倩是山东东平人而《乐府诗集》署其郡望"太原"看,《三国演义》等小说作者罗贯中或是"东原"人,但也包括其为祖籍"太原"的"东原"人之可能;《乐府诗集》编者是东平人,作者中有东平人,有若干关乎东平的诗作,都值得注意;乐府诗写四面八方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诗歌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38.
三本《罗氏家谱》否定两个假罗贯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清徐发现的《罗氏家谱》认为罗贯中是清徐人 ,山西祁县的《罗氏家谱》提出罗贯中是祁县人 ,其实细加考证 ,这两种说法都不能立 ,以此炒作更不应该  相似文献   
39.
罗贯中的著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整理总结自明清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该课题,于<三国演义>、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等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0.
无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是易中天先生依据《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所推测的"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的说法,抑或是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里关于"三顾茅庐"的详尽描述,都肯定"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三顾茅庐"已被人们定义为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千古经典。但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为了赢得领导者信任而进行的政治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刘备为了凸显领导艺术、集聚人才而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戏。二者的博弈,才是"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下面,笔者逐一分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