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美学史写作自20世纪初起步,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同时在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一些未惬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第二,存在以艺术审美中心论来把握中国美学史的偏向,第三,存在亲外史研究而疏内史研究的偏向。认清这些局限,对于未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将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2.
23.
如画概念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被西方环境美学家所关注。但是经过两个世纪的演变,今天的环境美学家对于如画的理解,已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有着天壤之别,却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如画概念有相似之处。中西美学对如画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引起两种非常不同的后果。  相似文献   
24.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
"美学大讨论"在当下美学学术史书写中出现了种种不可调和的意见分歧。只有打破"前见",从原始史料的翻检细读出发,基于"文献——发生学"视界上对之加以美学史重写,才能在历史语境化的考释廓清中纠偏各种学术史中的观点偏差。"重写美学史"的学术史意义不仅在于钩沉与解蔽美学史事件中的诸多美学"空白点",还原"美学大讨论"的现象史原貌,还在于匡正美学学术史的书写误差,为当下美学学科的纵深发展夯实基础,并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6.
"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并不"吃香",而事实上"香"却扮演着重要的审美角色。"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待遇"与它自身扮演的审美角色并不相称,因而考察、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涉及"香"的文论为考察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和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可归纳为:(1)作为客观物品的"香...  相似文献   
27.
作为中国美学重要构成部分的江南美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西晋是前江南美学--远古的良渚等文化,春秋的吴越文化,战国秦汉的楚文化,三国时的东吴文化,从各个方面以多样元素为江南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东晋开始到晚清,是正式的江南美学。它以南京、扬州、杭州、苏州为核心,并扩展到周围区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晚清到而今,是后江南美学。因上海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崛起,以中国与西方的互动为主轴,具有了现代性的特点,又与原来江南核心地区进行文化互动,并极大地影响这些地区的美学演进。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梳理江南美学正式形成前的前江南美学。文章分别从良渚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东吴文化中与江南美学最为相关的元素和观念进行言说,希望能够推进江南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8.
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王艮的思想学说丰富而又独特,对于“全美”、“中”、“乐学”、“位育”、“大人”等范畴多有独到见解和新颖阐发,其所论大多与美学有关,从而构成其平民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王艮的“全美”说建基于“格物论”和“尊身论”之上,既肯定了对于道义的遵从,又体现了对于生命存在的尊重,是一种贴近百姓日用、关怀人的基本权益的民间情怀。王艮选择退隐不仕、修身讲学以见于世的道路,顺应自然规律,造福天地万物,营造了一种中正和平、圆融和谐的氛围,因此他追求的“中和位育”理想既是一种道德理想,又是一种审美理想。王艮关于进退出处、变通趋时的思想确立了一种人格理想,他认为,立身为家国天下的根本,而立身在于修身,只有做到修身立本,才能最终成为“大人”,彰显令人仰慕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29.
吴功正 《齐鲁学刊》2013,(1):115-122
出土文物器皿和出土文献资料所蕴藏的文化—美学含量,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物(文献)的新成就,实证性地为中国美学史的"新学问",提供了"新发现",使得研究者重新面对和考量已有的对象和结论。王国维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所阐释的"三类比较论",对于近、现代宏观学术理念和方法论具有崭新的意义。地下和地上,出土和传统,文献和实物,或互证,或反证,或补证,其近缘关系,为深刻意义上的现代学术转换亦即历史维度—审美维度的价值重构奠定了基础。出土文物(文献)从多方面对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经验产生早期积淀,形成诸多审美原则,从而在审美的普适性上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30.
论谭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美学思想,前承盛唐道教审美趣味,后启两宋道教审美风气。其至"乐"即"道"的辩证审美人生观,"感激之道"为核心的宗教艺术作用论,从"凤不知美"出发的审美标准差异说,强调"真信动人"的审美主体论,以及"忘弦匏知乐"的艺术技巧论,都对同时和后世道教美学有所总结、有所拓展,也对中国美学思想在两宋的转变和发展有推促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