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24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82篇
管理学   1617篇
劳动科学   137篇
民族学   844篇
人才学   240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2867篇
理论方法论   729篇
综合类   6138篇
社会学   1308篇
统计学   25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69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1069篇
  2013年   911篇
  2012年   1053篇
  2011年   1120篇
  2010年   1040篇
  2009年   1147篇
  2008年   1252篇
  2007年   878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585篇
  2004年   492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31.
梁洁 《学术论坛》2008,31(4):144-149
随着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它在武装冲突情形下已具有了可适用性,与国际人道法共同保护着冲突受难者的基本权利.然而,国际人权法毕竟主要适用于和平时期,首要目标是保护个人免遭政府专横行为的影响;区域性人权法院判决尽管在国际人权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往往是以本区域的人权理念为基础,所确立的人权保护标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些都是在武装冲突情形下适用国际人权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2.
苗族刺绣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但由于受传承方式等的影响,苗绣有濒临失传危机。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3.
目前,我国法律对网络游戏虚拟物品未作出明确的权利定性。从本质上看,虚拟物品属于法律规定的财产范畴,符合传统民法上"物"的特性,应被定性为物权的客体,可以通过直接立法和间接立法两种方式来实现对虚拟物品的保护。  相似文献   
34.
保护合同信赖利益历来为法律所重视,在大陆法系国家,它是通过对缔约过失者适用缔约过失责任来实现的,而英美法系则是建立在"允诺禁反言"规则之上的,两大法系就此问题的着眼点及在信赖利益本身所属制度的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这两种制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5.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认为必要却又倍感棘手的问题。由于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在法律上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予以保护。我国是民间文学艺术极为丰富的文明古国,应当对这类特殊的智力成果进行法律保护。在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列入立法日程之际,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对于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和繁荣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
专利权的地域性是专利权法律冲突肯定说和否定说争议的焦点所在.文章通过分析专利权地域性的成因暨合理性,指出无论是国内法还是国际公约,适时地突破专利权地域性均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认为地域性并不是专利权的本质属性;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优化,专利权地域性的消失带有必然性;各国在处理涉外的专利权合同关系和侵权关系时,应突破地域性理论的窠臼,建立适宜的法律适用规则以解决存在的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37.
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在当代仍然是崇拜对象,姓氏、地名多可追溯到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中保留了一些“活态神话”,对民间习俗的解释也有神话的因素存在。但是,今天各地在竞相开发神话资源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滥用神话资源的不严肃做法,这对古代神话的传承有害无利。学者应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利用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传承和保护各地富有特色的神话资源。  相似文献   
38.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9.
以信赖保护原则的构成要件及保护方式的选择顺序为框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行政许可法>的"信赖保护条款"与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不完全一致,体现在该条款没有将"信赖表现"视为构成要件、未贯彻存续保护优先的精神以及缺乏对废止保留的除外规定.  相似文献   
40.
郑铁人 《社区》2004,(3):59-59
消费者进行这类诉讼时首先要明确索赔对象: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若在展销会上和租赁柜台遇上这种情况,且展销会结束或柜台租赁期满后,可向展销会举办者或柜台出租者要求赔偿。打这类官司最关键的问题是证据。消费者在诉讼中应当向法院提供以下证据:一是反映当事人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商品的购货发票、接受服务的票据、保管合同等;二是反映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如鉴定资料等;三是能够证明经济损失情况的证据,如损失清单、医疗处方、发票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一定要向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