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41.
先进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对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体系的构建、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和谐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在确立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需要汲取和发掘藏族传统的生态文明资源,将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态法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符合藏族聚居区生态和社会基本情况的、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2.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3.
史料表明,清末至民国时期,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派遣特务、传教、科学“考察”等多种方式曾对我国西藏进行频频渗透.文章就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西藏等地的渗透活动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近代藏族聚居区社会动荡不安的成因,增强人们对帝国主义渗透的抵御.  相似文献   
44.
武陵山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毗邻地区(范围包括湖北省恩施州的8个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二个自治县),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  相似文献   
45.
从迪庆东旺藏语看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的藏族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辖4镇、7乡、61个村(居)民委员会。东旺乡地处香格里拉县北部,其北部与四川省乡城县洞松乡、白依乡接壤,西部与四川省德荣县八日乡、奔都乡、古学乡、子庚乡相邻,东面和南部与香格里拉县格咱乡、尼西乡毗邻。全乡共有上游、跃进、中心、  相似文献   
46.
以连带性视角回顾历史上蒙古人的盛衰与荣辱体验,特别是历数历代统治阶级对蒙古族所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同时,试图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思维,盘点反其道而行的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另类历史轨迹;同时以“历史欠账”与当今蒙古族聚居区生存条件捆绑探究的新视点,揭秘蒙古游牧社会变迁与当今蒙古族村落群形成的因果关系;进而把一直被忽略的历史原因为诉说理由,使其确认为致使蒙古族滞后的一项分量很重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7.
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在甘宁青形成南北、东西两条带状分布带,即“银平穆斯林民族走廊”“河湟穆斯林民族走廊”。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穆斯林各民族,在中国西北民族居住地理分布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中,均处于中间或交界地带,在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发挥某种特殊的桥梁纽带作用。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由于相对集中聚居的缘故,其文化保持较为完整,民族性、宗教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不断增长,汽车已经进入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在全国处于繁荣态势。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后开发效应"等优势,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自驾车旅游者前往考察、观光和休闲度假。但随着自驾车旅游者的增多,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自驾车旅游市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凉山州为例,通过调查了解凉山州自驾车游客的特征及其在凉山州的旅游体验和评价,并针对凉山州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服务于自驾车旅游爱好者。  相似文献   
49.
正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为湘西苗族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法师跳的舞蹈。流传于湘西花垣、凤凰、吉首等苗族聚居区。作舞时,苗法师身穿红色法袍,头戴法帽,左手持法器——绺巾,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随锣鼓起舞,其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动作,舞姿庄重有力,柔中有刚。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  相似文献   
50.
文化贫困是贫困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诱因,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的形成原因必须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低水平导致农牧民接受教育的低程度,教育公平缺失导致贫困;科学素养传播途径的缺陷弱化了农牧民运用科学、摆脱贫困的能力,科学技术匮乏导致贫困;消极、落后的观念束缚着干部、农牧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精神贫困导致经济贫困;非经济和反积累的消费文化导致扩大再生产投入的不足,畸形消费导致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