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3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楚人到峡江地区以后,主要占据长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地区,其聚落就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低海拔地区.楚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坪坝台地以及缓坡地,使用先进的铁制生产工具,主要发展早作农业,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种植水稻.渔猎经济虽然存在,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家畜在肉食资源中的比例有所上升.楚人控制了巴人的盐卤资源,制盐业成为楚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2.
受起源于近代西方学界的"基因"概念启发,我国学者结合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在阐述景观基因理论的发展时序和理论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整理前人文献了解国内景观基因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成果.利用CiteSpace对2000至2019年间的131篇中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目前国内景观基因...  相似文献   
83.
隋唐东都洛阳城内濒临洛水的南市,因有漕运沟通之便利,曾有大量的西域胡人在此从事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国际贸易。这种流量密集的人事生态,促成了东都建春门、永通门之外贴近伊、洛河一带以"兴生"胡人为主体的侨民聚落的生成。历史文献和出土史料显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西域胡人曾以入华蕃客的侨民身份,在这一移民沃土上展示着历史赋予他们的繁衍生息的生活形态。当地"感德乡"等景教信众部落的形成,正是这一人文环境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哈拉帕遗址与二里头遗址分别是印度河文明与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两个地区走向文明的路径不同。印度河文明建立了地域集团基础上的早期"城邦"国家,在"城邦"松散的权力结构影响下,哈拉帕文化形成了开放式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对外贸易繁荣,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早期文明建立了广域王权国家,在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影响下,二里头文化的经济体系以国家为主导,为统治者阶层服务,对外贸易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较低。两个遗址的差异是两个地区早期文明发展模式差异的缩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5.
乡村聚落承载着地理人文、农耕进化、乡愁乡思,给民宿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物质环境、文化民俗及情感基础。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具有加强主客交流、承载乡愁乡思、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等优势的民宿,并在保护特色乡土聚落和地方建筑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振兴乡村、建设新型乡村文化的目标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6.
在大约距今8000-7000年的聚落扩大期,西辽河地区最早的小河西文化兴起。小河西文化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小河西文化的聚落已初具规模,表现出以成排的房址、独特鲜明的器物组合为特征的文化面貌。小河西文化先民发展了多元的生计方式来对其周围的资源进行开发,扩大食谱、发展储备来保证食物来源的充足,增加人口来充实劳动力,发展手工业技术以支持工具的需求。这些可获的资源类型、人类的群体结构、主要的生计形态和工具技术的装备,构成了史前人类生存的几项关键的亚系统,它们彼此相联并彼此制约,维持了人类的成功适应,促进了小河西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7.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考古发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家遗址是我国首个经多年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遗址的规模大,等级高,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分区域梳理历年来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对齐家文化聚落布局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种梳理工作对喇家遗址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以及未来的考古发掘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生活方式沿袭着明代文化习俗,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基本完整保持着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和服饰特色,既保留了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聚落景观.本文将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景观作为案例开展研究,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9.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廉村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包括环境观、防御意识、宗法血缘观念、礼制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90.
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中,方国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从分散的聚落向方国的演进过程,则是其最为重要的环节.从聚落群内诸聚落关系的演化到群落的出现,从群落组织体系的形成与群落权力的实现,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道路,既不能简单地用部落与部落联盟理论解释,也不能一味地套用酋邦理论,而是应当立足于从群落向方国的演进实际,探讨早期中国特有的文明发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