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南都学坛》2015,(6):52-55
汪曾祺作为京派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承人,他的小说延续了京派创作"梦幻乡土"和"诗意抒写"的风格,对现代工业文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甚至排斥的情绪。在汪曾祺的小说世界里,充满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与健康本真的人性之美,散发着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气息与意蕴。那是一片明净如水的世界,无论是乡土家园的自然生态,还是底层人生的精神生态,在汪曾祺的笔下都呈现出一种未受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澄明之境与清纯面貌,充满了和谐的诗意美与生态美。  相似文献   
62.
城市生态系统的建构是以人的感知和体验为中心而展开的.概而言之,它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子系统.城市在生态化过程中必须以这三个子系统为建设路向:其一,在城市中培植自然生态,让人重新返回自然;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居民交流、娱乐和想象体验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维护精神生态,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之所.  相似文献   
63.
国画蕴涵着丰富的古典生态审美智慧,与西画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美学原则.国画作为东方特有的"自然生态艺术",其所使用的"文房四宝"及其所遵循的"自然"、"散点透视"、"气韵生动"、"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意在笔先,寄兴于景"等等创作与美学原则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6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贾平凹小说中的"乡下牛"、"野性狼"、"土命狗"及"鬼"的意象建构,演绎成了载体化、具象化的城乡文化冲突的历史在场。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动物及鬼的文学意象的凸显,内蕴其中的是农耕文化的恋母情结、生态伦理的失衡隐忧、村庄消逝的家园悲歌、文化原乡祭礼等内容。  相似文献   
65.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生态风险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学者对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解读仅拘囿于历史的、国内的视阈。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一个新的视角。全球化视阈下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困境在于能源风险的凸显、资源风险的考验、生态环境风险的加剧、核能风险的显现。当下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诸多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伴生高自然生态风险、自然生态消耗及补偿制度缺失、科技的"飞去来器效应"等是其根本原因。应对我国自然生态风险的出路在于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完善国家资源管理战略、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治理、建立核能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66.
陈无竞 《现代妇女》2014,(6):297-298
安妮·普鲁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她的几部长篇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作家许多作品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状态,揭示了现代人盲目的知行所导致的恶果。读者能够从那些细腻、有力的语言和独特的作品架构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也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和谐生命形态的渴望与探求。本文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精神生态两方面,探讨了安妮·普鲁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67.
全球化生态危机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与反思,随着生态学与生态文艺的勃兴,21世纪的文艺学开拓了新的话题,走向生态领域,有必要吸收现代生态学的成果,追溯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创建生态诗学。  相似文献   
68.
"政治生态环境"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环境由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用人环境和廉政环境等构成,直接体现在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广大党员干部是"政治"大环境里的主导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政治大环境的和谐与进步.如何保持政治大环境的和谐,建设优良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69.
周琼 《中国藏学》2008,8(1):102-109
冷瘴又称寒瘴、雪瘴,是高寒藏区的自然生态现象之一,因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生物群落原始而产生,主要分布于终年积雪的青海、甘肃、西藏、新疆、中亚,以及邻近青藏的川西、滇西北等高寒阴冷之区。冷瘴与高原反应不是单一病症的对等关系,是一种包括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疟疾、伤寒等人们熟悉或还不能认知的病理症状在内的疾病群。  相似文献   
70.
毛萍 《现代交际》2010,(11):100-101
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描述了澳大利亚一个偏远乡村克利里家庭德罗海达的宁静淡泊的生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人类理想生态环境图。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中透露出的浓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提出了一些生态环境平稳和协调发展的新见解,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