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7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650篇
理论方法论   112篇
综合类   1007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伴随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进一步扩展,世界呈现的不是启蒙以来西方文化普世化导致的一致性,而是文明多样性的延续。实践证明,背离了传统,文化将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省、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历史真空瓶子里让人顶礼膜拜就可以自我发展的神器,没有适合当下生活的现代解释,人们对她只能是有客观需求、缺学习方法和无研习动力。实现中国文化继承和创新,必须要有传统文化适应当下历史条件的客观认知和诠释,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2.
小说《飘》由于书名和书中大量篇幅关于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对往昔生活的眷恋追忆和对北军解放黑奴的仇恨描写,曾引起评论界广泛争议,认为小说是在维护旧的奴隶制度,否定资本主义新文明。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及书中主人公在历史潮流推动下从行动的不自觉向思想的自觉的转变过程,揭示《飘》的思想主题并非历史的反动,而是在蓄奴制烟雾笼罩下升起的实力前进的灯火。  相似文献   
103.
马妮在《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昭示我们,当代的中国文化创新是在对传统文化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对当代文化环境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要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葆有文化反思的思维意识,在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汇中寻求文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4.
生态文化自觉是结合生态学和文化学的新范畴,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新尝试;文化自觉论提倡建立和谐的世界、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维护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这与当今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在人文旨趣上不谋而合,文化自觉论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要对生态文化有"自知之明",要了解生态文化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趋向,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一句话,生态文明之路始于生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5.
徐华 《领导文萃》2009,(11):24-26
长期以来.由于形象意识的缺乏与淡漠,我们各级政府和官员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一直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公众一般看到的官员。或前呼后拥视察工作,或正襟危坐召开会议,显得不够亲近,也缺乏个性。而今,我们正进入一个注重形象塑造的年代。  相似文献   
106.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成熟的公共性亟待召唤,这种召唤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对以往公共性弊端的质疑与拒斥。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多重向度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视野,在对抗性竞争的疲惫中,人们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经济平台,继而民主地参与公共生活,使社会问题在公开的视域得到公正地检审。当代哲学召唤的和谐生活使人们增强对公共事件的判断力与决策力,培育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确立在公共领域表达意见、通力合作的精神支撑,形成公共生活的成熟模式,推动主体的实践生成。  相似文献   
108.
《诗经·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透过此诗女主人公的自叙之言 ,对其内涵意蕴作新的探掘 ,揭示其不同于其他“弃妇诗”的鲜明特色 ,即 :婚恋的自主、女性的自觉、理性的自省、人格的自立。这是此诗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09.
敦煌文献中的《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是两篇宗教文学话本.它们都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神话宗教人物的宣传作品.《庐山远公话》叙东晋名僧惠远的故事,但除了惠远家住雁门、庐山出家的基本框架外,其他绝大部分情节、特别是其主干情节如白庄劫寺、远公为奴、远公与道安论议等都是作者虚构的.这种虚构在正统僧人看来是"诳",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是文学的自觉.《叶净能诗》则把初唐至盛唐百余年间的明崇俨、申天师、叶法善、罗公远等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该话本有些情节写得饶有风趣,宣传教化及娱心两相兼顾.  相似文献   
110.
就业导向:迈向"职业自觉"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政府、公众积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高职教育持续、积极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关照历史,总结现实,剖析趋势,有助于挖掘"就业导向"的理论价值。认识并形成"职业自觉",对落实"就业导向"、把握高等教育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就业导向"不只是一个政策口号,更是完成"职业自觉"的使命,创新高职教育,保障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早日成熟的战略决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