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14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34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开始,人性论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中心议题,性善性恶也成为主要的辩题。对人性作出价值判断之前,需要确定什么是人性,这就涉及到界定人性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从对告子与孟子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的论释切入,以证明三家的人性论都可归入“生之谓性”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52.
古代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存在,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代表儒家学派的孟子性恶论与荀子性善论。他们对人性的解说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孟荀二人的人性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使得两人的理论不同之中有相同。  相似文献   
53.
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是对先秦形式逻辑的系统总结。但若以西方形式逻辑为标准来考察 ,就会发现荀子的正名逻辑存在明显的不足 ,这种不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以“人”为中心的从社会到自然再到社会的总思路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人学问题的讨论贯穿荀子整个思想体系。本文立足礼学的视野,以荀子的“类”的思想作为统贯全文的核心,从天人之分、人性的结构性分析和人格修养工夫等方面,对荀子人学思想中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人之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之价值如何实现等问题作了扼要的梳理,力图按照荀子的本意把人作整体的、动态的展示,以此透视出富有特色的荀子人学思想的儒学性质。  相似文献   
55.
荀子的"解蔽"思想及其社会学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荀子关于“解蔽”的思想,认为这一思想的前提就是在天人关系上的一种理性态度,在此基础上认为认识中的偏蔽是一种普遍现象,要尽量除去偏蔽,就要从认识的心理过程上着手,即“治心”与“知道”,而这一思想在社会学方法上的意义在于:一是从更全面的立场来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二是充分强调理解方法的意义,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好学科的分与合。  相似文献   
56.
胡理毅 《船山学刊》2003,(1):113-116
荀况对逻辑学和认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在名辩思潮中实现了“正名”问题由政治范畴向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转换 ,构建了以“正名”为轴心的“名”、“辞”、“辨说”及其关联的逻辑体系 ;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重要思想 ;荀子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57.
周炽成博士“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载《光明日报》2007年3f120日第11版。以下简称周文),提出两个相互联系的新见:第一,推断《性恶》篇非荀子所作;第二,  相似文献   
58.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重要推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9.
从语法分析入手,讨论了《荀子》中的一些被前人误解了的语句的训诂问题,共十一条。所涉及的语法分析角度有:句子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句式变换,承前省略了的主语的认定,代词的指代对象的确认,以及虚词用法分析等。  相似文献   
60.
古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铭言,今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宗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却又无法回避的的问题。而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似乎含有一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本文以《礼记》为主线,结合先秦儒家诸子的思想来探讨其"学"与"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