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29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19篇
丛书文集   14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85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藏传佛教的神圣性是由佛经文本和神圣物象、仪轨体系、僧侣组织等社会构成要素的神圣性特征所支撑的。佛经中的智慧广博,且很多经书由高僧大德用贵重材料抄写,彰显出其神圣性地位;神圣物象无所不在,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强化民众信仰。常规仪式形式简单,便于反复践行,宗教禁忌更是时刻规范着信众的意识行为;巫术为信众提供了宗教服务,宗教节日则是群体宗教情感和集体意识和谐释放的渠道,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神圣性的有力保证。僧侣是藏区社会的文化精英,学经的艰苦性和终身性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为僧侣身份贴上了神圣性的标签。  相似文献   
102.
狰厉图纹是藏传佛教器物中典型的一类装饰形式,按其表现题材可以分为:毒物兽怪类、神魔护法类、器官肢骨类以及其他组合类。作为狰厉图纹载体的宗教器物主要包括唐卡绘画、造像面具、藏密法器等。综观藏传佛教传统符号,狰厉图纹是一支小众的神秘符号,它作为与吉祥纹饰并行的支脉,同样饱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传佛教神秘而狰厉的图纹艺术将逐渐褪去它神秘的面纱,但作为文化表征的传承符号,在保持其生命力的同时,将被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中国藏学》2012,(1):23-37
我与C.T.有旧盟至今白发未忘情——我与《中国藏学》有缘邓锐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一、我与《中国藏学》的缘分《中国藏学》1988年2月创刊。此前1986年10月,由廖祖桂总编和我一起拟出发刊词稿备用,其中谈到"崇实与求新"将是本刊的特色。20多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现在《中国藏学》发刊已经满100期,  相似文献   
104.
寂护的判教与道次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在佛教修行的见、修、行、果等各个方面。寂护作为印度佛教的集大成者,在"见次第"方面树立了典范。他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思想按次第排列,为佛教徒的见地修证搭建了步步升进的阶梯。他把中观思想彻底地贯彻在教判之中,奠定了西藏佛教教理判摄的基本格局。受其影响,"中观"、"渐修"等词汇成了藏传佛教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05.
汉、藏文化是中国对其他少数民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两大主流文化。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互的交流与影响,但古代汉藏文化交流多限于汉藏交界区域或马茶贸易的经济领域。近代以来,以藏密为主的藏文化受到内地知识界的热切关注。经过九世班禅、诺那活佛等藏密高僧及内地信众太虚、能海等人的努力,藏密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南京和武汉等地的知识群体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甚至还传播到港、台及海外华人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藏密东传"运动,推动了藏文化在内地的传播。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藏密东传"使中国汉藏两大主流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6.
自中央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来,藏传佛教以其适应性强的特点很快实现了社会适应,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藏传佛教逐步跨越传统民族宗教的边界,开始向世界宗教发展,与此同时,藏传佛教也在此过程中结合民族特点逐步进行自身的文化整合。面对新形势,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正向功能,需要牢牢把握现代化与信众生活适应、世俗化与市场经济适应、法制化与宗教事务管理适应等层面,做到对藏传佛教事务有效引导,牢牢掌握对藏传佛教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7.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藏彝走廊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8.
13世纪中叶,受成吉思汗之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的创制,对促进蒙古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认为: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不仅利用了藏族学者创制藏文的经验,同时也组织了一批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完成此项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9.
“笃信禅师”名号出自于《清实录》,记载的是甘肃卓尼著名藏传佛教高僧棍噶札拉参因调停藏尼冲突有功,清朝中央政府赐予其上师转世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称号。但棍噶札拉参的个人传记中记录的是棍噶札拉参本人获“笃信禅师”称号。其中所涉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驰骋疆场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军喇嘛”一世喇嘛噶绕棍噶札拉参,一位是对西藏政教产生重要影响,维护了祖国统一、西藏地方稳定的摄政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名号归属问题,恰恰也反映出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藏传佛教对中央政府的绝对拥护,藏传佛教高僧所拥有的爱国品质是藏传佛教爱国传统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将就此名号归属问题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10.
作为一种有别于世俗政权的文化权力,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命脉需要获得一种稳定的传递模式,而"衍圣公世袭制度"、"教皇选举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则刚好符合其各自的文化土壤和信仰特征,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维系:"衍圣公世袭制度"注重血缘的延续,有着明显的世俗伦理色彩;"活佛转世制度"注重灵魂的转世,有着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特征;"教皇选举制度"既注重世俗权力的平衡,又注重信仰内容的传递,有着半世俗半信仰的成分。分析和对比这三种独特的权力继承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