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14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785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思维方式深层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从方法论的维度看,公共性的极至崇拜和公共性的完全消解的相异思维方式同时影响着教育理论思维.为避免在两极间徘徊,应寻求一个基于实践的公共的教育理论论域,以基于实践的公共性诉求来理解、探求教育理论,并以爱教育的人间关怀使研究充满活泼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应当加以辨析。本文认为,“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首先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即人的社会物质劳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体;其次具有价值论的含义,即在价值体系结构里以人的价值为本,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比较居于第一位,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根本性的价值;再次,具有认识论的含义,即人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对象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3.
比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或方法,是想象或联想的语文表达,是自然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方式。要理解用自然语言铸就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哲学、科学成果,就必须理解比喻的特点及其意义。比喻的意义既不是语词的词典意义,也不是与语词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的所谓新意,比喻的意义是在语词的词典意义的基础上生成的,而又与词典意义不同,读者通过表达比喻的假陈述或伪命题,常常有新奇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韩国哲学家徐敬德,在韩国的性理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敬德的气哲学是对张载、邵庸和朱熹思想的继承和改造.格物致知,重思考,但不能正确处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重视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但以自己无疑惑为最高境界,显然脱离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王晨光、谢利民在《东北师范大学报))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研究教育目的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脉络和途径。教育目的是一种主体指向的学术范畴,包含着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沿着辩证综合的方向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信息论论证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及人工智能对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与认识论充实与深化的内容,论证当代科学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证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文军 《学术界》2008,(2):107-112
梅宁华先生的文章认为,在如何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出现了不少片面观点和错误看法,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该文貌似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则充满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也违背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强调树立"忧患意识"、"问题意识"的氛围背道而驰.作者关于一些专家学者"只看问题不谈成绩"、"矛盾和问题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解决矛盾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会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用基尼系数说明中国贫富差距大是"洋教条盛行"等观点似是而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发生认识论的哲学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而是一个关于认知的结构及其发生与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的建立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它是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皮亚杰看到,无论是经验主义方法,还是理性主义方法对于认知的结构及其发生与发展的解释都是片面的,因为前者忽视了结构,后者假设了结构而没有注意到结构发展的自然进程。皮亚杰在对两者辨证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发生学的结构主义”,指出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是因为我们作为生物先天地就包含着这样的结构,而且是因为我们作为生物对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汉语学现代转型的前提批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字(印欧语)是沿着音声中心/文字弱化的路径演变的,音义二极性是西方语言学的大前提。而汉语言文字自秦汉以来发生的形态类型简化和汉字形声化的整体演变趋势,则是音声弱化/文字中心的演变路径,形音义三极性是汉语学的大前提。由于中西语言文字类型的体制性差异,汉语学理应把现代转型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同一关系的概念体系:对立于传统,即现代与前现代应在本体论上实现辩证同一;对立于自身,即元语言与对象语言、主观语法与客观语法应在认识论上实现辩证同一;对立于西方,即个性与共性、民族性与现代性应在方法论上实现辩证同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首倡“中国化”,并对为什么要“中国化”及如何“中国化”等做了具体阐发。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具体化”这一认识论概念,并以其替代“中国化”这一政治性表达。因此,在他那里,“中国化”即“具体化”,二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从认识论看,“中国化”涉及的是理论实现过程中的理论具体化这一认识中介环节,它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事实性认识具体转化为中国实践所需要的应用性认识的过程,也即我党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对“中国化”认识论意涵的揭示,不仅深度阐明了“中国化”的本质,也为我国“中国化”研究或党的理论创新研究,指明了进一步思考的认识论维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