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03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782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理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理解与认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理解"的现象学分析与存在论解释,拓宽了对"理解"的研究视域,为超越"对立论"与"归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以物化的精神形式客体为对象的认识形式,在对象、目的、真理以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认识论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92.
从近代以来“科学”一词的翻译和引进及其与史学相联系的过程来看,科学并不是史学研究的具体规范,人们认为“史学是科学”只是希望以科学的方法规范史学研究,以期达到理想的境界。然在究竟使用何种科学方法,如何使用科学方法等方面则差别很大。反对者则试图以人文弥补科学的不足,虽然科学和人文精神在史学研究中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由于认识论的滞后,学者们在“史学是不是科学”问题上纠缠许久。中间虽然有新人文学派的补偏救弊,但始终没有从认识论上加以解决,这也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论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当然,各派建立科学史学的实践,仍然有力地促进了史学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3.
曹昭 《理论界》2004,(3):74-75
在1978年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中,认识论研究都始终处于带头和领先的地位,而且20多年来它逐渐从哲学中的其他分支学科和其他非哲学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开始了自己真正学术性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由对认识问题的现象描述,进入到在认识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中揭示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并且,在此过程中我国哲学界开拓认识论研究的一系列新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论分支学科。社会认识论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之一,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理解、社会评价、社会决策等,我们必…  相似文献   
94.
《水浒传》主题思想诠释史就是文学意义“此在性”的解读史,它体现了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也反映了在文学领域中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解读是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拙劣模仿,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当然,哲学诠释学的解读也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要注意诠释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相似文献   
95.
王志刚 《河北学刊》2007,27(1):105-107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6.
张剑平 《河北学刊》2007,27(1):109-110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7.
何关银 《学术研究》2002,1(1):16-19
江泽民同志“关于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述 ,其哲学意蕴是生产力认识论的重大突破。生产力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容。生产力认识论事实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生产力认识论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代表先进生产力”论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8.
国内学界以往对阿尔都塞的介绍大多集中于他对马克思哲学史的解读 ,人们忽视了阿尔都塞这种独特诠释结果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前提。本文主要讨论了阿尔都塞从巴什拉那里承袭的法国新认识论的遗产。其一 ,他拒绝再现式的主体 -客体二元认知构架 ;其二 ,明确指认实践性的认知为前科学的价值意识形态 ;其三 ,在前科学话语的断裂之处确立科学理论的突现新质  相似文献   
99.
胡理毅 《船山学刊》2003,(1):113-116
荀况对逻辑学和认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在名辩思潮中实现了“正名”问题由政治范畴向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转换 ,构建了以“正名”为轴心的“名”、“辞”、“辨说”及其关联的逻辑体系 ;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重要思想 ;荀子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0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雄 《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68-170
创新对一个民族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论在某些方面对民族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自然界未被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严重影响了民族创造力的发挥 ;内敛式的认识方法削弱了思维力 ;认识来源的局限性导致缺乏创造所需的探索精神 ;对物质利益的否定导致创造动力的缺乏四个方面。为了提高民族的创造力 ,要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扬弃并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