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57篇
理论方法论   82篇
综合类   1434篇
社会学   17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清编《全唐诗》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出互见较多,这不仅使这部诗歌总集的学术价值受到损害,而且使广大唐诗研究者在运用有关诗篇时遇到困难,还可能导致失误。因而,对《全唐诗》中一些诗人重出诗进行考辨,也是唐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初唐三位重要诗人的重出诗,在掌握有关材料的坚实基础上,逐一考察辨析,判其归属,这对推进这三位诗人诗歌的研究是有益的。文中征引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辨析有力,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重出诗篇归属的判定,也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02.
李白作品的大量散佚,自唐李阳冰始,至清人王琦及今人詹锳先生一直认为,原因在于安史之乱.其实,这是一种延续了千年的误说.大量本证和旁证材料证明,李白作品大量散佚的真正原因在于李白本人对手稿的疏于保存,及魏颢所编<李翰林集>在中唐以后的散失,而这两者与安史之乱均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3.
"斯芬克斯"(Sphinx)是爱默生创作的一首诗歌,也是希腊一个神话传说."斯芬克斯"诗通过诗人与斯芬克斯之间对话,触及了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的意义和"名"与"实"的问题.爱默生借用斯芬克斯神话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把复杂的宇宙简化为一条最终的法则,等于关闭了进一步揭示宇宙真相的大门.爱默生始终把人的意义问题放到自然中考察,因此,他的真理观已经脱离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理性框架,而与中国传统哲学老子的真理观有奇妙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04.
19世纪下半叶,德语现实主义时期,是叙事文学一统天下的时期.叙事性对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因此,诗歌在母题、基调、节奏、结构、诗句等方面都表现出简洁、收敛的趋势.而且,现奕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最杰出的小说家,如凯勒 G.Keller、冯塔纳 Th.Fontane、施托姆 Th.Storm、迈耶 C.F.Meyer等.其中施托姆和迈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作为诗人的施托姆,更多秉承了浪漫文学的传统,他的诗歌强调的是民歌般的简朴和音乐性;而迈耶诗歌的特点,是对形式有意识的雕琢修饰、精简浓缩.他在表现形式、象征意义方面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诗歌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5.
晏榕的短诗体现了审美想像的日常生活化:审美想像的主体总在现实中想像诗的世界,努力寻找诗的思维,力图突破语言常规.审美想像的日常生活化正是诗人的特质.思维方式上,晏榕的短诗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注重意象营造;语言上,晏榕的短诗追求陌生化效果,设喻上力求远取譬.晏榕的短诗呈现出一个有别于现实的有生气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6.
施葵 《江海纵横》2010,(2):51-52
在“五四”以来的诗人中,卞之琳算不上多产,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仅发表了170首诗,但他的诗却少而精,名篇颇多,语言的多元、形式的多样、技巧的变化多端、意义的繁复多歧构成了卞之琳诗歌的独特魅力,“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诗人冯至这么评价。  相似文献   
107.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之一。自居易经常开怀畅饮,结果染上了眼疾,40岁时已有“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之感,医生已明确告诉他要戒酒,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40年代,战时的价值判断、行为方式、思想倾向渗透到社会公共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明显带有战争文化特征的都市文化语境,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九叶诗人的审美想象和艺术追求.他们不但运用战争思维、战争话语书写战后的都市乱相,还对战争现实进行了哲学沉思,从而使其诗歌创作有了人类视野的广度和生命哲理的深度,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09.
关于李白诗的“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羽《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说出了李白诗独特的美感,即飘然美。飘然的本意是风吹翻飞状,这里引申为不拘于世俗的超然状态。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李白诗的飞意象。李白爱“飞”。在他的诗里,无论抒发功业情思,还是表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他都频频使用“飞”的意象。先看其飞意象对功业情思的表现。李白一生追求的理想一言以蔽之,即“功成身退”,代表性的表述见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  相似文献   
110.
本文论述了杜甫在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诗歌创作的贡献 ,从而证明了他在寒士诗人中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