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49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陈锡联(1915-1999)将军身经百战,尤其善打硬仗、恶仗、苦仗,被誉为"小钢炮"。戎马生涯中多次负伤,其中4次为重伤:一为左手,大拇指被炸伤;二为下颌处,一弹穿进,由后脖耳根处飞出,从此右耳残疾;三为胸部,子弹由前胸进,后背出,贯通伤;四为腰部,一弹横穿腰部,左进右出,亦为贯通伤。将军言,幸亏都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素养是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浓缩。"课程整合、平台贯通、操作一体化"培养模式,则是针对当下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素养形成规律提出的具体方案。要使这个方案落实到教学中,既需要教师改变课程观念、确定语文课程素养的培养目标,又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引导。而这一方案一旦成为教学中的共识,将大大提高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唯识学史上,"唯识古、今学"之说首先是由欧阳竟无提出来的,但其论述始终局限于汉语佛学文献,且对唯识古学和今学的辨析依附于其"法相、唯识分宗"的论断。欧阳竟无的弟子吕澂对"唯识古、今学"的观念做了系统的文献学分析和教理分析,将"唯识古、今学"建立为一种全新的学术论断。吊诡的是,欧阳竟无的"唯识古、今学"本是以玄奘译籍为基础提出的,其论析处处贬斥真谛译籍及其学说,吕澂的"唯识古今学"却批判地分析了玄奘译籍及其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吕是欧阳竟无佛学的批判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4.
以"至情"为主旨的穿越故事不断发展,因其时空矛盾产生的特定戏剧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文学作品中以"至情"为主题的穿越故事的矛盾冲突不断演变,从近世一直延续到当下流行的小说和电视剧中。这些穿越题材的故事对于"至情"这一主题强调越来越深,对于人性的挖掘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5.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作为北京市职业教育新项目,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新模式。其中,贯通培养外培班学生需要对接国外院校,对其进行国际观教育尤为重要。从历史之鉴、国际之变、国家之需三个层面对贯通培养学生国际观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对于了解、掌握和分析他们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背景下的国际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既包含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形态。与之相联系,在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认同,其二是承认。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所内含的哲学之为哲学的一般品格,承认则以揭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为关注之点。中国哲学的衍化过程,同时涉及"思"与"史"的互动,而当我们把中国哲学不仅理解为既成之"史",而且也界定为处于生成过程的开放之"思"时,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便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既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哲学"的历史,也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成为"有历史"的哲学。中国哲学在近代以来的衍化过程中,同时又面临"中西"之辩,"中西"的背后,实质上则是"古今"问题。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展至今,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原则等已经渐成体系,但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和落实这些原则依然有待探索。作者对英国湖区的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进行了民族志考察,发现了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即强调文化遗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保护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同时,凸显其当下意义,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古今关联。在实践中,这一理念通过整体保护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观是孔子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夏商周三代文明充分反思和继承的基础上,孔子认识到周礼的价值和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仁"的道德范畴,以加强个体的内在道德修养,从而使周礼的精神得以维持和延续。孔子认为历史的本质在于人伦道德精神,从而建立了道德史观。孔子对历史的本原、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变易,以及变易的趋势、规律、动力等,也有独到见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自2014年起,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始实行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衔接的“3+4”分段式贯通培养模式。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成为首批“3+4”分段贯通培养生。这些学生既有别于中职学校就业类专业学生,又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做好这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本文从对此类学生的分析入手,探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旨在努力使“3+4”分段式培养生走上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义有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相应地,法律兼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特征。法律作为一门地方性知识,其发展取决于本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由专制集权向民主集中制发展的近代转型,传统文化虽饱受西方侵蚀,但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近来还有逆势而上之趋势。由于有保障人民财富共享的公有制为经济基础、避免专制兼顾效率的民主集中制为政治保障,法律文化得以中西合璧:传统道德的实质理性与法律至上的程序理性相结合,构成了“以和为贵”的当代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