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1.
西汉初年,大批士人致力于《周易》的研究,陆贾、贾谊和韩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天地人一体观、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阴阳变化的辩证思想等,都是对《易传》的直接继承。他们以《周易》为资鉴,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他们发挥革故鼎新思想,力主改革社会政治制度,同时借助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说,要求从根本上维护封建宗法统治。陆、贾、韩的易学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易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也反映出儒家影响逐渐增重之势  相似文献   
72.
蔡靖泉 《江汉论坛》2012,(10):94-99
汉世即已流传天下的骚体诗作《惜誓》,可以认定为贾谊之作。东汉以来怀疑和否定《惜誓》为贾谊之作的三条主要理由,实际上难以成立。《惜誓》当作于贾谊被疏之后、任长沙王太傅之前,亦即文帝二年(前178)年末。《惜誓》的题意,乃悲哀远去。贾谊作《惜誓》,旨在代屈原立辞,抒写屈原被放逐而离别国都的悲愤和欲高蹈远游却牵念故乡的情怀,同时寄寓了自己被疏离而将远去的愤慨。《惜誓》在思想内容上,主要体现为爱国情感、愤世心绪和见疏哀怨;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体现为骚体诗风、瑰玮境界和奔放气势。《惜誓》反映了贾谊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虽然难与屈骚的成就伦比,却也深得屈骚遗风;还反映了汉人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开创了汉人拟骚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73.
汉初既定的政治格局以及统治者延续的执政思想决定了汉文帝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贾谊虽然敏锐地把握到历史发展方向,但他认识不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更缺乏政治斗争的手腕与智慧,这是贾谊被贬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4.
贾谊写《惜誓》当是他人性本质的体现。《惜誓》当是他借怜惜屈原不得志而誓死之篇来表达他的看法和态度。从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之死的事实表示了惋惜之情,对其本人表达了尊敬之心,但又毫不保留地表达出"以死抗争社会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做法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的态度。其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所谓君子生存得志敬业、失志隐身和绝望自杀三种选择之外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君子只是消极地对待命运的选择呢?为什么就不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呢?为什么就不能以务实的态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总是君子和小人颠倒关系的事实呢?君子真的有必要考虑以上这些问题吗?贾谊提出了明哲保身、明辨是非、当留则留、当退则退的新主张,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方法。这些新思想、新主张和新思路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它是贾谊《惜誓》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是君子生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在。它既是社会问题,更是人生问题。《惜誓》的美学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以生命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神游太空"的美学思想、"神游昆仑"的美学思想、"思今忆古以明君子之道"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5.
贾谊的柔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的管理思想具有浓重的柔性管理色彩,主要表现为变化因时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和礼法并用的管理要求等。时至今日,贾谊的柔性管理思想,不仅能够极大拓展柔性管理的理论思路,解决有待探讨的诸多争论,而且能够为柔性管理实践提供现实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76.
唐雄山 《江汉论坛》2007,2(10):61-63
根据贾谊的观点,人性的终极根源是道,人性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人性诸要素的组合关系随着时空与事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贾谊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人性,使人性诸要素的组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77.
贾谊是十分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和认识作用的。他尤为重视其认识作用,而不太注意其抒情作用。如果从创作方面来看,贾谊不太重视文学艺术的抒情作用的话,那么从审美的角度看,也就必然不太重视文艺的愉情作用。当然要完全否定文艺的愉情作用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作用就是通过感情的愉悦进而影响人们的意志的。  相似文献   
78.
佳木 《老人世界》2010,(1):38-38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人,汉文帝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汉政权初建时期,社会比较安定。18岁时,贾谊便以善属文而闻名郡中。后经河南守吴公向汉文帝推荐,他被立为博士(学术顾问),时年仅22岁,在博士中年纪最轻。每逢文帝征询意见,别人尚未能言,贾谊即能对答如流,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在一年之内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侍从皇帝,参谋议政),深得文帝的信任。  相似文献   
79.
古今学界普遍认为,贾谊被贬的原因是他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事实上,贾谊被贬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的不成熟使他提出的"积极多为"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君民俱欲"清静无为"的客观形势相违背,因此,其言论不为执政者所接受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外,文章还论述了后人对贾谊被贬原因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80.
贾谊以《新书.匈奴》篇为代表的御边策写于他任长沙王和梁怀王太傅期间,体现出他在离开中央朝廷之后仍然关注国家安危,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这些作品善于营造声势,往往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道理,进行对比时极力夸张。贾谊的御边策渗透的是儒家理念,在宣扬这种理念时多用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使说理文具有叙事文的特征。其中分类铺陈的手法上继《楚辞.招魂》的传统,下开汉代散体赋的风气之先。这些作品有关乐府、角抵戏的叙述,对于研究汉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