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黄斌 《社科纵横》2009,24(2):102-103
“剑”是谭嗣同诗歌中运用最频繁的意象。这与他的任侠性格、边塞生活、南北游历应试、结交豪士等原因紧密相关。在谭诗中。“剑”之意象的内涵与他的生活和思想的转变紧密联系。因而以1889年及1896年为界,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鲜明地反映了谭嗣同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2.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一个写作赠序文的大家。他的赠序文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都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3.
董泽宇  李莉 《兰州学刊》2010,(5):141-143
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第三项职能,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大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仍需人们不断思考与研究。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不仅早在威斯康星大学之前就提出了社会服务思想,而且在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卓有成效,成为美国赠地大学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04.
<正>60年前父亲黄培炎赠我座右铭,全文是:"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我带着他的手书留学英国。在国外时,不少中外友人指着这一立轴,问我:"这‘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何解释?""父亲的座右铭,教我怎样待人接物。‘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八个字,是指中间有  相似文献   
105.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铸剑》突显了复仇精神。对《故事新编》复仇形象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能够探照出复仇对于鲁迅独特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通过扩充农业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范围、构筑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拓展服务内容,赠地学院为美国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在此过程中,赠地学院不但完善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了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的有机统一,还开创了单科性农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转型的路径.中国涉农高校可借鉴赠地院校的经验,完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系统协同创新机制,拓展农业教育的内涵,延伸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活动边界,以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7.
嵇康与嵇喜虽为手足,却是魏晋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代表,嵇康赠其兄之《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既展示出魏晋士人迥异的人生追求,亦折射出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冲淡玄虚而又理性冷峻的文字,映衬出嵇康高洁的心性和超逸的风神。  相似文献   
108.
《铸剑》:心理成长的隐喻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剑》是一篇心理成长小说,其艺术魅力在于社会主题与自我表达的完美融合。在文本表面社会复仇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鲁迅饱尝现实黑暗,由最初的善良优柔而日益愤世冷严的心理成长历程。"眉间尺"与"宴之敖者"分别是其"原初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隐喻化身,两个"自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奇特共存,对理解鲁迅作品及其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文章阐述了化学在冶金和兵器制造方面的运用,介绍党项族在钢铁冶炼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  相似文献   
110.
鲁迅与他所属的地域文化联系之紧密,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所罕见。越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剑·书”的文化模式,对包括鲁迅在内的越人,特别是越地名士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乃至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起着制约、规范作用,形成了人的生存的深层维度,此实为决定鲁迅精神结构之“固有之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