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378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48篇
社会学   123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72.
杨绛这100年     
吴越 《社区》2011,(20):18-20
1911年——2011年,杨绛100岁了,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她的一生,是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派”中国知识分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她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她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  相似文献   
73.
傅国涌 《源流》2011,(17):92-93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编者:傅国涌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7月内容简介《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等人学生时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等外国人的日记,  相似文献   
74.
75.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是精神生命的存在与演化状态.从精神生态的角度讲,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为对人生自然境界追求和"穷节"固守;表现为宦游仕子向平民诗人、田野农夫角色的精神转变;表现为对自然、对农民的亲近关爱;表现为胸中块垒爆发升华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这种追求、转变、关爱、向往、升华互融共生,从不同的层面创构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位格和完整体系,也构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田园诗精神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76.
本文认为,浙江军政府是依据三权分立原则,按照民主程序建立起来的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核心的地方民主共和政权,它积极参与了援宁、援鄂、北伐及筹建南京临时政府等革命活动,为倾覆清王朝、创建中华民国作出了贡献,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7.
胡国枢 《浙江学刊》2000,(3):134-135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陈英士出任上海沪军都督府都督。对此,当时的政界与后来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体。这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又是对陈英士评价上带全局性的问题。本文分析两种不全面的看法一种把上海光复只归功于同盟会,完全否定光复会及其他社团的积极作用;另一种是否认陈英士领导的中部同盟会的重要功绩。进而从对武昌起义成功后的全国形势与上海光复前后的政治军事情况的论述中,说明由同盟会领导上海都督府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8.
尚杰 《浙江学刊》2008,(3):28-37
"悖谬"的思想属于一直被哲学所排斥的另类,在古希腊哲学中被称作"诡辩".但是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在欧洲思想界反形而上学浪潮中,"悖谬"的微妙精神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启蒙理性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悖谬"不属于"矛盾辩证法"的精神层次,它延伸到哲学所能理解的界限之外,像是"他者的智慧"."悖谬"试图以更为开放的问题置换或消解围绕being的封闭式哲学提问方式,解放了一种哲学之外的智慧,这种智慧模糊了理性与非理性、精神与心情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79.
<朱古达战争>是古代罗马史家撒路斯提乌斯的第二部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它都比撒路斯提乌斯的第一部作品<喀提林阴谋>更加成熟.它叙述的是罗马同北非小国努米底亚之间发生的战争.在这部著作中,撒路斯提乌斯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尤其关注作为地中海强国的罗马在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罗马社会道德的败坏是罗马共和国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因素.撒路斯提乌斯在作品中多次使用插叙这种叙述手段,这些插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而且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罗马美好的道德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80.
辛亥革命期间,列强面对东三省出现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了自己的政策,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在中国的殖民利益。综观此期列强的政策,初期,都企图寻找良机,根本解决满洲问题;随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加之列强内部行动的相互牵制,各国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想法,进而采取务实的态度,尽量在不谋求改变东三省政治结构的框架内,最大范围地加强对东三省的掠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