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2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15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44篇
人才学   57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915篇
理论方法论   268篇
综合类   2825篇
社会学   208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419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540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与中国近代法制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逐步形成法律思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在输入近代西方法文化、主张“以法治国”、批判“治外法权”、创设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2.
自1898年近代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创刊至五四运动前的二十年间,我国共诞生了百余种妇女报刊,它们或由女性创办,或与女性生活休戚相关。以1898—1918年间出现的妇女报刊为对象,重点关注其在女性觉醒与独立方面的作用与地位。这些报纸的创刊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关注,见证了中国最早一批女性的觉醒,既促进了近代以来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又在改善社会风气、推动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出现翻开我国妇女报刊事业的崭新一页,成为近代女性建立话语权的最初尝试与生动实践,在近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发展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2006年是西安事变七十周年。这一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西安事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史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研究近十年学术界的成果并加以述评,以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一、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历来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十年,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趋全面和深入。学术界通说认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决非张、杨两将军一时冲动下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种矛盾尤其是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994.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作品.文本中的叙事者用电影镜头式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夜幕下发生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黑暗"事件,揭示了日本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深处潜伏的"黑暗性",进而对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主要以出场人物为线索,通过探讨他们面对这种无形的"恶"的态...  相似文献   
995.
李跃 《江汉论坛》2006,(6):74-77
本文在介绍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近代私营企业对其社会网络的构建,包括近代私营企业与政府及官僚的关系、与帮会的关系、与商会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以及宗族关系和乡土关系等,阐释了近代中国私营企业对特殊年代的特殊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996.
民国初期,记者群体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记者与驻华外国记者联合创建了北京中日记者俱乐部、东三省中日记者大会、万国报界俱乐部等常设性机构,合作方式明显改变。上海日报公会、北京报界同志会和全国报界联合会相继组织赴日视察团,对外交往的规模逐渐拓展。此外,中国记者两度出席世界报界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各国记者的联系。在与境外同行的交流中,中国记者不仅扩充识力,推动报业进步,还以国民代表自居,以促进邦交为已任,使其活动颇具国民外交的意味。  相似文献   
997.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评价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评价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传统观点把它看作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新近又有观点把它看作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篇。两种观点均为笼统分析,难免偏颇。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和作用。与定性分析相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会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998.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周边的市镇在大都市中心的吸引与辐射下,发生了明显的结构重组和功能演替。先是在上海近郊乡村兴起一批新市镇,暂时分担了城市的疏散功能,但很快就融入了中心城区。其次是近郊地区的一批老市镇也在短暂承担了疏散功能之后,相继出现人口密集和环境污染,并很快融入中心城区。该时期自然形成的卫星城角色不能持久延续,体现了工业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蔓延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改造和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999.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29
马克思主义成为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历史巧合,更不是政治强制,而是源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现实、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失败,呼唤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引。而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立场、革命方式、革命依靠力量上契合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性质、人性关怀、暴力革命理论和自我解放理论、主观能动性等,又给予了中国革命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带来了质的变化,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我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具有客观的、现实的内在相关性,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近代传教士有关青海地区的调查资料,不仅详尽实录了青海的地势、山川、民族、语言等内容,而且也记述了基督教在青海地区传教的历史和教会活动的情况,从中可以窥知近代传教士在青海地区传教的策略或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