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11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316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51.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孔24字,导致旧庄学未能领悟《达生》精义和通篇结构。  相似文献   
52.
刘彦彦 《南都学坛》2007,27(4):81-84
瞿佑的《剪灯新话》以元末明初的社会大动荡为背景,比较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士人在乱世的经历、遭遇和情感,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既有大量与理学相悖的情爱描写,又努力迎合理学的价值标准,反映出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53.
据统计,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中"仁"这个字先后被提到一百零九处之多,可以说仁爱思想是儒家哲学的基石。"情商"中,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这就需要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同样也是培养与提高情商的基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按照《说文》的解释,"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是亲的意思,也就是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考辨了儒家的“逝者如斯夫”、“天下归仁”、“可欲之谓善”、“万物皆备于我”、格物之“格”五句经典之义。  相似文献   
55.
孟子性善论是儒家思想之核心内容,而其所说之性善,只是就人性之潜在之可能性而言,必经过一系列之修养过程,才能使人性之潜在之善性成为现实之善。反思自身之内在之善性,以确立修养之内在根据,并确立必为圣人之志,选择合理之欲望,强恕而行,最终达到诚实无欺之德性。  相似文献   
56.
探讨古典诗学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特点,认为这两种境界都是诗学所需要的,在艺术上难分轩轾.如"诗史"作品多"言欲"的"有我之境","简古"诗风时有"无欲"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57.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58.
奕訢是近代中国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他主张建立一个“和众丰财”、“国足民有”、信守条约,和西方列强和平相处的社会。认为“礼可治国”,“道可治欲”,从人君到普通官吏,只要加强修养,就可以防止官场腐败。为了学赶西方,他力倡“师夷长技”,领导和主持了近30年的洋务新政,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受列强侵略、慈禧太后的排斥打击,以及“夷夏观”和近代民族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59.
戴震的理欲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反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欲观——理欲统一观。 戴震认为,理是人们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必然之则。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要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  相似文献   
60.
论程、朱天理、人欲之辨的合理内核及其价值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程、朱的观念体系中,人的一切正常合理的生理欲求因符合天理而得到肯定,超过正常合理之度的欲求即为人欲,亦即私欲,必须加以摈除。因此,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对立实质是公与私、正与邪的对立,就形而上的层面言之,“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包含合理内核的命题。然而,在实践层面,程、朱将名教纲常等伦理要求视为天理的真实内容和永恒表现形式,从而使这一极富合理性的命题变成吃人、泯灭人性的工具。从道德到非道德、合理到不合理的这一价值嬗变,并非程、朱个人历史和思维的局限性使然,而是整个儒家理论体系固有缺陷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