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01.
郭象解"逍遥游"义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郭嵩焘认为失庄子之旨。他联系《庄子·天下》庄子自言其道术特点,乃上与造物者游,言下之意,像鲲鹏那样的"大"者,遨游于高空才是逍遥者。同时,郭嵩焘认为,"齐物论"意味着"强天下而齐之",会导致"是非相乘,哀乐滋繁"的局面。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矛盾。但是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的角度理解郭嵩焘解庄的内在矛盾,依然能发现其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对于孔子的仁道的反思,构成庄子哲学的基本背景。不同于西周王制将人界定为礼乐的存在,孔子将人之所以为人者界定为仁,着眼于通过学习过程而达到伦常秩序。庄子在肯定伦常秩序的前提下,提供了不同于仁道的新的切入点,这就是自由问题。自由问题构成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目的地,而《逍遥游》作为内篇之冠,则是庄子处理自由问题的"大文本"。  相似文献   
103.
逍遥游》和《齐物论》暗藏着庄子自我设计的思想困局。庄子的"逍遥"是排他的,而其"齐物论"则主张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乃至齐存亡、齐是非等等。这让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逍遥"和"齐物"陷入一种悖论般的两难: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为什么《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乃至齐逍遥与不逍遥?排他的"逍遥"与包容的"齐物"让庄子陷入一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但是,正是"逍遥"与"齐物"所形成的悖论揭示庄子世界观的复杂性和哲学属性,庄子在论述其思想时呈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对存在的怀疑、对绝对价值的怀疑、对救世之道的独特态度成为先秦思想演变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4.
让-雅克·卢梭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先驱,其作品思城辽阔,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多愁善感的字里行间.在他的所有旅途中,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对大自然的观察使得卢梭可以自在随意地邀游于自己的退想中.正如庄子的“逍遥游”,潇洒来去山水间,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时值卢梭诞辰30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卢梭文本的适度解读与阐释,试图发掘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美学思想,从这位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视角重新解读道家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05.
洪琼 《理论界》2009,(11):158-160
"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范畴,中国自古便有着非常丰富的"游"的思想。"游"的最高精神就是"道"(天道、地道、人道),"游"的境界便是与"道"为一、以"道"观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针对当前人们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我们应当以儒家的"舍我其谁"之精神,积极入世,实现人生之理想;以道家之超脱胸怀,淡泊名利,心游于无穷;以禅宗之"清净本原",享受人与天地自然之交流的惬意,快意人生。  相似文献   
106.
梁娟 《学术论坛》2008,31(3):178-181
"逍遥"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越物我、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庄子>的文本结构中,还体现在其"三言"的言说方式中.作为卮言特性之一的"曼衍",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其实际使用,都可以说是"逍遥"境界的另一种写照.<逍遥游>篇中,庄子对"逍遥无待"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拘常规演变的"以卮言为曼衍"的言说方式中得到了实现.因此,"逍遥"和"曼衍"是庄子最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表述和在不同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7.
逍遥游》的主旨不是"逍遥",不是"游",也不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是小大之辩和无己、无功、无名"。逍遥"与"游"是"小大之辩"主旨上旁逸而出的卮言。小大之辩的提出与战国公共话语有关,也有庄子为其大言做辩护的意图。己、功、名,均是战国公共话语,无己、无功、无名之说,主要是针对儒墨两家而发。虽然《逍遥游》呈现出"卮言曼衍"的文本形态,但不能将它视为片段性文字的组合,因为全文有清晰的论说逻辑。文本缺乏对"至人无己"的申说,或有脱文。  相似文献   
108.
109.
小大之辨     
逍遥游》一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即给我们说“大”。接下来,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冥灵(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干岁为秋),彭祖(以久特闻),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连绵出场,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们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羡不已。  相似文献   
110.
“逍遥”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庄子的逍遥思想是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或者是文化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庄子逍遥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逍遥思想的含义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庄子的逍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