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498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881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01.
黄鹤,并不是黄色的鹤.在上古,"鹤"与"鹄"音近,"黄鹤"是由"黄鹄"通变而来.而对这种通变予以广泛认同的社会原因,则是道教所描绘的仙乡乐土."黄鹤"的"黄"意味着其卓而不群的仙风道骨,黄鹤,是道家的一种仙鸟,在它的身上,寄托着广大人民和统治阶级"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102.
76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平阳县境内,海拔1070多米。景区内,儒、道、释“三教荟萃”其中,道教景点较多,也较突出。南雁荡山的道教有两大派,一是以仙姑洞为主流的正统龙门派,一是以五十丈宫为主流的天师道正一派。  相似文献   
103.
早期道教的教徒首先是潜在的皈依者.其主要代表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通过独特的传道方式完成百姓从"潜在皈依者"到"教徒"的转变.虽然他们感化教徒的方式很相似.但是他们的目的根本不同,形成了两者不同的宗教命运.  相似文献   
104.
65圣经山     
圣经山位于文登市西北20公里处,方圆近8平方公里。区内有天然老子头像和《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圣人与圣经同时出现在这里,似有天意,玄之又玄,故名“圣经山”。圣经山历来被道家视为大化仙境。金元时期,王重阳收丘处机等“北七真人”为徒在此传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并且迅速传播,成为元、明两朝的正统教派。  相似文献   
105.
东汉末年的张鲁北迁,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五斗米道在全国范围传播开来,并逐渐向上层社会发展,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士族道教.同时又造成五斗米道内部思想上组织上的分化,营造出新道书、新道派产生的环境,开启南北朝天师道之变革,从而为完成原始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嬗变、蔚成道教正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仙境是古人对不可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本文从汉代墓葬仙境的发展形态、仙境的象征符号、墓葬中仙境的特征、获取不死观念的手段等角度,梳理考察了仙境思想在汉代的表征形态.  相似文献   
107.
指出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独立的,又是受历史观念制约的;官方主流文化,宗教观念文化,都对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1000余年的戏剧史,就是一部与各种哲学思想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历史.儒释道思想交互作用于古代戏曲,使得古代戏曲出现了一个佳作如林、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特征,包括重时代性、重传承性、重个性、重创造性来思考当代中国广告的发展,以及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派别来分析当代广告派别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9.
17太和山     
太和山现在多称清凉山。古称“天山”、“莲花峰”,与凤凰山、宝塔山形成三山鼎立之势,素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称。是陕北地区仅次于白云山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文化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山上松柏成林,庙宇殿堂星罗棋布,山上气候凉爽,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同时这里也是道教圣地。太和山道观,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10.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