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浪漫主义是最早影响中国新诗的西方文学思潮之一 ,它与中国当时的社会、人文思想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在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中 ,浪漫主义的影响非常明显 ,加上与泛神论等思想的融合 ,在揭示现代人追求人的解放、个性独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人文精神状况 ,也体现了新诗现代精神的生成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50、60年代,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在日本改编后由“前进座”剧团数次公演,并在中日之间展开交流、讨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战后日本民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学界好评。  相似文献   
23.
理想化与情感化:郭沫若史剧人物塑造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坤 《东岳论丛》2001,22(4):135-136
郭沫若的历史剧洋溢着一种慷慨悲壮的激情 ,具有浪漫主义的理想化倾向。在人物塑造方面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作者从传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出发 ,恪守理想化与情感化的原则 ,以一种夸大的手法强化人物塑造 ,赋予主人公罕有的 ,常人不可企及的精神、道德品格 ,从而使他 (她 )们在人格上具有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  相似文献   
24.
孙进增 《东岳论丛》2000,21(5):131-133
郭沫若的精神世界里具有一种超常的诗人气质。这种诗人气质主要体现在对生命情感认知的两种存在形态 ,一是感情激荡时的亢奋与宏放 ,二是感情低落时的忧郁与感伤 ,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衍化 ,互为迭宕。其内在精神则是张扬个性 ,表现自我 ,追求自由与超越。而这一切都与五四时代中西文化相激相汇的大势相联系 ,显示出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5.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十九世纪最接地气的人民诗人,是民主自由的倡导者和礼赞者。他的诗风雄浑,大胆而有力,清晰、朴素而真实,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他诗歌中创作中的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不仅影响本国诗歌创作,而且穿越了时空,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可以说深受惠特曼《草叶集》的诗学思想影响,诗人从《草叶集》中找到了艺术的喷火口。郭氏“惠特曼式”的个人咏叹与豪放在中国诗坛上影响了许多年轻诗人,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新诗,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6.
中国左翼文艺理论建设经历了初、中、后期三个阶段,形成了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体系。此体系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周扬、毛泽东。他们的文艺观既有承续,亦有差异。郭沫若首倡阶级论、工具论、大众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的文艺主张,提出了中国左翼文艺理论主体框架的设想;周扬发扬光大,细化、巩固了前述理论;毛泽东在思想政策方面,强化文艺与政治联系,在文艺的思想、形式、行为诸方面,制定了更具左翼特色和实践意义的一系列原则性、实践性、规定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建立起对中国现当代文艺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7.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4,3(2):114-116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转换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历程.相应地,在小说形态上也有了改变,最明显的是对自我心理与情感的呈现由深层浮向浅层,由具体化为抽象;知识者人物具像被非知识者人物群像取代,知识者自我由中心退向边缘,直至缺席,这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相似文献   
28.
李生滨 《兰州学刊》2004,(6):292-295
引  言梳理郭沫若的传记散文,同时又在随着自己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朱文华先生听“《胡适文存》精读”,断断续续的郭沫若阅读没有多少心得。但在接触近年来有关两人的学术讨论的一些论著,两相结合,却也发现一些批评者总是有那么一种过热过火的、悖反潜隐的过于主观的论说,也不好一一去辩析。我们研究像胡适、郭沫若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客观地批评,但不可诋毁。也不能随着时代潮流抬高一个人,压低一个人。最近,随着学术氛围的宽松和言论批评的相对自由,我们对以往历史不公正对待的人物都有了较为宽容和客观的评价。但也滋生出另一种不好的…  相似文献   
29.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呈现出不中不西的混合状态。他以动的文化精神为统摄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塑与他通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形成的“生命底文学”的诗学观念有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着《女神》的风采与格调。  相似文献   
30.
<正>1938年初,蒋介石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改组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之前,国民党军队是没有政治部的,只有政训处。当时在武汉委员长行营中有个第六处(即政训处),陈立夫任处长。政治部是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